1.目前usb2.0规范可以提供的最大传输速率是多少

2.什么是总线速度?

3.怎样看总线速度

4.外频:CPU与周边设备传输数据的频率

5.能,影响计算机系统I/O数据传输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6.标题 总线传输速度对整个计算机运行速度有影响吗?

7.主板上的总线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不是前端总线

计算机总线传输_电脑系统总线的传输速度

现在网上的叫法千奇百怪,对同一种事物的叫法都没有统一,给人感觉好像有很多种类似的,所以很有必要先理清头绪,搞清楚多种不同叫法之间的等价关系:

1。CPU外频=外频

2。CPU频率=主频

3。前端总线频率

4。系统总线频率

5。倍频

彼此之间的关系:

CPU的外频是CPU乃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兆赫兹)。计算机系统中大多数的频率都是在外频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倍数来实现。AGP总线频率通常是固定的66MHz。其次说前端总线,通常是CPU的外频的2到4倍,也没有固定的倍数,和cpu型号及主板芯片组有关。再说系统总线,这个应该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可以代指系统中所有总线(前端总线,agp总线,pci总线等),也有时候指南北桥之间的总线,也没有固定的频率和算法。

CPU频率=外频×倍频(or主频=外频×倍频)

IntelCPU前端总线=外频*4(MHz)

AMDCPU前端总线=外频*2(MHz)

CPU数据带宽=前端总线*8(MB/s)

内存带宽=内存等效工作频率*8(MB/s)

(注意单位是字节,这里的8的单位是字节B,不是指的8个bit,是64bit/8=8B得到的,64bit是计算机每次传输的数据位数)

总线是将信息以一个或多个源部件传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部件的一组传输线。通俗的说,就是多个部件间的公共连线,用于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信息。人们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线频率。总线的种类很多,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FrontSide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

CPU是通过前端总线(FSB)连接到北桥芯片,进而通过北桥芯片和内存、显卡交换数据。前端总线是CPU和外界交换数据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能力对计算机整体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没足够快的前端总线,再强的CPU也不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整体速度。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目前PC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几种,最高到1066MHz。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CPU的功能。现在的CPU技术发展很快,运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够大的前端总线可以保障有足够的数据供给给CPU,较低的前端总线将无法供给足够的数据给CPU,这样就限制了CPU性能得发挥,成为系统瓶颈。

外频的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万万次.外频具体是指CPU到芯片组之间的总线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

在486之前,CPU的主频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CPU的主频一般都等于外频。而在486出现以后,由于CPU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而PC机的一些其他设备(如插卡、硬盘等)却受到工艺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频率,因此限制了CPU频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出现了倍频技术,该技术能够使CPU内部工作频率变为外部频率的倍数,从而通过提升倍频而达到提升主频的目的。倍频技术就是使外部设备可以工作在一个较低频率(这个较低频率就是外频)上,而又不限制影响CPU本身的工作频率(主频),因为CPU主频就是外频的倍数。

再者,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Pentium4出现之前和刚出现Pentium4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称前端总线为外频,最终造成这样的误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频率需要高于外频,因此采用了QDR(QuadDateRate)技术(4倍并发),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实现。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AGP的2X或者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2倍、4倍甚至更高,从此之后前端总线和外频的区别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在外频仍然是133MHZ的时候,前端总线的速度增加4倍变成了133X4=533MHZ,当外频升到200MHZ,前端总线变成800MHZ,所以你会看到533前端总线的P4和800前端总线的P4,就是这样来的。

一般来说,主频(即CPU频率)和前端总线频率都是以外频为基数,前者是乘以倍频数,后者是乘以2/4/8,只不过后者乘的系数不能叫做倍频,是由于采用了QDR(QuadDateRate)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来实现的。而这三者在早期都是一个概念。

至于内存来说,一般会有三种频率来对其描述——核心频率/时钟频率/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就是标在内存条上的频率,如DDR333和DDR400,平时说的内存频率默认就是指数据传输速率。内存的核心频率就好比是CPU的频率,是本身所固有的频率,而时钟频率就是我们所说的外频。对于DDR来说,三者的比例是1:1:2,对于DDR2来说,三者的比例关系是1:2:4。

在以前P3的时候,133的外频,内存的核心频率就是133,数据传输速率也就是133,CPU的前端总线也是133,三者是一回事。现在P4的CPU,在133的外频下,前端总线达到了533MHZ(×4),内存频率是266(DDR266)。问题出现了,前端总线是CPU与内存发生联系的桥梁,P4这时候的前端总线达到533之高,而内存只有266的速度,内存比CPU的前端总线慢了一半,理论上CPU有一半时间要等内存传数据过来才能处理数据,等于内存拖了CPU的后腿。这样的情况的确存在的,845和848的主板就是这样。于是提出一个双通道内存的概念,两条内存使用两条通道一起工作,一起提供数据,等于速度又增加一倍,两条DDR266就有266X2=533的速度,刚好是P4CPU的前端总线速度,没有拖后腿的问题。外频提升到200的时候,CPU前端总线变为800,两条DDR400内存组成双通道,内存传输速度也是800了。所以要P4发挥好,一定要用双通道内存,865以上的主板都提供这个功能。但845和848主板就没有内存双通道功能了。

目前usb2.0规范可以提供的最大传输速率是多少

是的,总线带宽指的是这条总线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数据总量,即每秒钟传送MB的最大稳态数据传输率。它等于总线位宽与工作频率的乘积。对于64位、800MHz的前端总线,数据传输率就等于64bit×800MHz÷8(Byte)=6.4GB/s;32位、33MHzPCI总线数据传输率是133MB/s。

在计算机系统中,总线带宽承担的是所有数据传输的职责,而各个子系统间都必须藉由总线才能通讯。按工作模式不同,总线可分为并行总线,它在同一时刻可以传输多位数据,有双向单向之分;另一种为串行总线,它在同一时刻只能传输一个数据,数据必须一个接一个传输。

扩展资料:

与总线带宽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是总线的位宽和总线的工作频率。

1、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总线的带宽=总线的工作频率*总线的位宽/8,或者总线的带宽=(总线的位宽/8 )/总线周期。

2、总线的位宽

总线能同时传送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或数据总线的位数,即32位、64位等总线宽度。总线的位宽越宽,每秒钟数据传输率越大,总线的带宽越宽。

3、总线的工作频率

总线的工作时钟频率以MHZ为单位,工作频率越高,总线工作速度越快,总线带宽越宽。

百度百科-总线带宽

百度百科-总线

什么是总线速度?

本教程操作环境:windows7系统、Dell G3电脑。

目前按USB2.0标准,USB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480Mbps。

USB(Universal Serial Bus2.0,通用串行总线)是一种应用在计算机领域的新型接口技术。USB接口具有传输速度更快,支持热插拔以及连接多个设备的特点。已经在各类外部设备中广泛的被采用。USB接口有四(五)种:USB1.1,USB2.0,USB3.0和USB3.1(3.1Gen 1和3.1Gen 2)。

USB 1.0

USB 1.0是在1996年出现的,速度只有1.5Mb/s(位每秒); 1998年升级为USB 1.1,速度也大大提升到12Mb/s,在部分旧设备上还能看到这种标准的接口。USB1.1是较为普遍的USB规范,其高速方式的传输速率为12Mbps,低速方式的传输速率为1.5Mbps(b是Bit的意思),b/s 一般表示位传输速度,bps 表示位传输速率,数值上相等。B/s与b/s,BPS(字节每秒)与bps(位每秒)不能混淆。1MB/s(兆字节/秒)=8Mbps(兆位/秒),12Mbps=1.5MB/s,大部分MP3为此类接口类型。

USB 2.0

USB2.0规范是由USB1.1规范演变而来的。它的传输速率达到了480Mbps,折算为MB为60MB/s,足以满足大多数外设的速率要求。USB 2.0中的“增强主机控制器接口”(EHCI)定义了一个与USB 1.1相兼容的架构。它可以用USB 2.0的驱动程序驱动USB 1.1设备。也就是说,所有支持USB 1.1的设备都可以直接在USB 2.0的接口上使用而不必担心兼容性问题,而且像USB 线、插头等等附件也都可以直接使用。

使用USB为打印机应用带来的变化则是速度的大幅度提升,USB接口提供了12Mbps的连接速度,相比并口速度提高达到10倍以上,在这个速度之下打印文件传输时间大大缩减。USB 2.0标准进一步将接口速度提高到480Mbps,是普通USB速度的20倍,更大幅度降低了打印文件的传输时间。

USB 3.0

由Intel、微软、惠普、德州仪器、NEC、ST-NXP等业界巨头组成的USB 3.0Promoter Group宣布,该组织负责制定的新一代USB 3.0标准已经正式完成并公开发布。USB 3.0的理论速度为5.0Gb/s,其实只能达到理论值的5成,那也是接近于USB 2.0的10倍了。USB3.0的物理层采用8b/10b编码方式,这样算下来的理论速度也就4Gb/s,实际速度还要扣除协议开销,在4Gb/s基础上要再少点。可广泛用于PC外围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

USB 3.0在实际设备应用中将被称为“USB SuperSpeed”,顺应此前的USB 1.1 FullSpeed和USB 2.0 HighSpeed。预计支持新规范的商用控制器将在2009年下半年面世,消费级产品已经上市。

USB 3.1

USB 3.1 Gen2是最新的USB规范,该规范由英特尔等公司发起。数据传输速度提升可至速度10Gbps。与USB 3.0(即USB 3.1 Gen1)技术相比,新USB技术使用一个更高效的数据编码系统,并提供一倍以上的有效数据吞吐率。它完全向下兼容现有的USB连接器与线缆。

USB 3.1 Gen2兼容现有的USB 3.0(即USB 3.1 Gen1)软件堆栈和设备协议、5Gbps的集线器与设备、USB 2.0产品。

USB-IF最新的USB命名规范,原来的USB 3.0和USB 3.1将会不再被命名,所有的USB标准都将被叫做USB 3.2,考虑到兼容性,USB 3.0至USB 3.2分别被叫做USB 3.2 Gen 1、USB 3.2 Gen 2、USB 3.2 Gen 2x2 。

怎样看总线速度

通俗的说,就是多个部件间的公共连线,用于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信息。人们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线频率。总线的种类很多,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选购主板和CPU时,要注意两者搭配问题,一般来说,如果CPU不超频,那么前端总线是由CPU决定的,如果主板不支持CPU所需要的前端总线,系统就无法工作。也就是说,需要主板和CPU都支持某个前端总线,系统才能工作,只不过一个CPU默认的前端总线是唯一的,因此看一个系统的前端总线主要看CPU就可以。

北桥芯片负责联系内存、显卡等数据吞吐量最大的部件,并和南桥芯片连接。CPU就是通过前端总线(FSB)连接到北桥芯片,进而通过北桥芯片和内存、显卡交换数据。前端总线是CPU和外界交换数据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能力对计算机整体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没足够快的前端总线,再强的CPU也不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整体速度。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目前PC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几种,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CPU的功能。现在的CPU技术发展很快,运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够大的前端总线可以保障有足够的数据供给给CPU,较低的前端总线将无法供给足够的数据给CPU,这样就限制了CPU性能得发挥,成为系统瓶颈。显然同等条件下,前端总线越快,系统性能越好。

外频与前端总线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桥芯片间总线的速度,更实质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数据传输的速度。而外频的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万万次,它更多的影响了PCI及其他总线的频率。之所以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现之前和刚出现Pentium 4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称前端总线为外频,最终造成这样的误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频率需要高于外频,因此采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实现这个目的。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AGP的2X或者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2倍、4倍甚至更高,从此之后前端总线和外频的区别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

外频:CPU与周边设备传输数据的频率

内存频率关系Front Side Bus,简写为FSB,前端总线

什么是前端总线?不是超频的方法之一,也不是用来超频的。

我们知道,电脑有许多配件,配件不同,速度也就不同。在286、386和早期的486电脑里,CPU的速度不是太高,和内存保持一样的速度。后来随着CPU 速度的飞速提升,内存由于电气结构关系,无法象CPU那样提升很高的速度(就算现在内存达到400、533,但跟CPU的几个G的速度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于是造成了内存和CPU之间出现了速度差异,这时就提出一个CPU的主频、倍频和外频的概念,外频顾名思义就是CPU外部的频率,也就是内存的频率,CPU以这个频率来与内存联系。CPU的主频就是CPU内部的实际运算速度,主频肯定是比外频高的,高一定的倍数,这个数就是倍频。举个例子,你从电脑LJ堆里拣到一个被抛弃的INTEL 486 CPU,上面印着486 DX/2 66。这个486的CPU的主频是66MHZ,DX/2代表是2倍频的,于是算出CPU的外频是33MZ,也就是内存的工作频率,这同时也是前端总线 FSB的频率。因为CPU是通过前端总线来与内存发生联系的,所以内存的工作频率(或者说外频也行)就是前端总线的频率。刚才这个LJ堆里的486 CPU,前端总线的频率就是33MZ。这样的前端总线结构一直延续到486之后的奔腾(俗话说的586)、奔腾2、奔腾3,例如一颗奔3 933MHZ的CPU,外频133,也就是说它的前端总线是133MHZ,内存工作频率也是133。

到了奔腾4年代,内存和CPU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前端总线的概念也变得有些复杂。奔腾4 CPU采用了Quad Pumped(4倍并发)技术,该技术可以使系统总线在一个时钟周期内传送4次数据,也就是传输效率是原来的4倍,相当于用了4条原来的前端总线来和内存发生联系。在外频仍然是133MHZ的时候,前端总线的速度增加4倍变成了133X4=533MHZ,当外频升到200MHZ,前端总线变成 800MHZ,所以你会看到533前端总线的P4和800前端总线的P4,就是这样来的。他们的实际外频只有133和200,但由于人们保留了以前老的概念——前端总线就是外频,所以习惯了这样的叫法:533外频的P4和800外频的P4。其实还是叫533前端总线或533 FSB的P4比较合适。

那内存的情况怎么样呢?外频不完全等于前端总线了,那外频还等于内存的频率吗?内存发展到了DDR,跟原来相比,一个时钟周期内可以传送比原来多一倍的数据,DDR就是DOUBLE DATA RATE的缩写,意思就是双倍的数据传输速率。在133MHZ的外频下,DDR的传输速度是266,外频提高到200MHZ的时候,DDR的传输速度是 400,DDR266的内存和DDR400的内存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一下现在外频、内存频率、CPU的前端总线的的关系。在以前P3 的时候,133的外频,内存的频率就是133,CPU的前端总线也是133,三者是一回事。现在P4的CPU,在133的外频下,前端总线达到了 533MHZ,内存频率是266(DDR266)。问题出现了,前端总线是CPU与内存发生联系的桥梁,P4这时候的前端总线达到533之高,而内存只有 266的速度,内存比CPU的前端总线慢了一半,理论上CPU有一半时间要等内存传数据过来才能处理数据,等于内存拖了CPU的后腿。这样的情况的确存在的,845和848的主板就是这样。于是提出一个双通道内存的概念,两条内存使用两条通道一起工作,一起提供数据,等于速度又增加一倍,两条DDR266 就有266X2=533的速度,刚好是P4 CPU的前端总线速度,没有拖后腿的问题。外频提升到200的时候,CPU前端总线变为800,两条DDR400内存组成双通道,内存传输速度也是800 了。所以要P4发挥好,一定要用双通道内存,865以上的主板都提供这个功能。但845和848主板就没有内存双通道功能了。

刚才说的是INTEL P4的FSB概念,它的对手AMD的CPU有所不同。

旧的462针脚的AMD CPU,采用ev6前端总线,相当于外频的两倍,也就是133外频时,AMD 462脚的CPU的FSB是266,使用DDR266内存和他搭配就刚刚好,如果用两条DDR266做成双通道,虽然内存有533的传输速度,但对于 266的FSB,作用不大,所以双通道内存对CPU的帮助不明显。

新的AMD 754/939 64位CPU,内部就集成了内存管理器(以前内存管理器在主板心片里),所以AMD 64位CPU的前端总线FSB频率与CPU实际频率一致。

就是前端总线的意思,800的U用在533的板上这个U就降到533的状态下使用,DDR400也是只有DDR266的速度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

CPU主频=总线频率*倍频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

所以用FSB是533的主版应该可以用!

fsb是速度。能不能上要看总线频率

FSB(前端总线)front side bus

在PC 内部,一个设备与另一个设备通过系统总线(Bus)传递数字信号。CPU可以通过前端总线(FSB)与内存、显卡及其他设备通信。FSB频率越快,处理器在单位时间里得到更多的数据,处理器利用率越高。

前端总线频率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的总线速度。由于采用了特殊的技术,使存在于CPU与内存(CPU通过北桥的内存管理器与内存交换数据)的总线能够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2次甚至4次传输,因此相当于频率提升了好几倍。(即是CPU外频数倍。)

Intel和AMD在FSB上采用的技术不同。

Intel FSB频率=CPU 外频*4

例如:2.4C 外频200MHz, FSB频率800MHz

AMD FSB频率=CPU外频*2

例如:Athlon XP 2500+ (Barton)外频 166MHz,FSB频率333MHz 。

FSB带宽表示FSB的数据传输速度,单位MB/s或GB/s 。

FSB带宽=FSB频率*FSB位宽/8,现在FSB位宽都是64位。

例如:P4 2.0A:FSB带宽=400MHz*64bit/8=3.2GB/s 。

一般就INTEL的U来说400的上266

533的上333

能,影响计算机系统I/O数据传输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外频是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它决定了CPU与周边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本文将深入探讨外频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概念。

硬件设备的翻译员

外频就像一个翻译员,帮助不同的硬件设备进行顺畅的沟通,确保它们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它也决定了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速度。

不能随意调整

外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频率,它影响着所有硬件的性能。因此,不能随意调整外频。如果你动了外频,就需要重新调整很多硬件参数,稳定性也会大大降低。

自动超频技术

自动超频技术,如CPU的睿频(BOOST)功能,可以根据电脑的使用情况自动调整CPU的倍频和电压,从而提升性能和节省能耗。

主频的计算方法

主频是由主板外频与倍频的乘积得出的。而倍频只是CPU的一个参数,可以自由调整。

标题 总线传输速度对整个计算机运行速度有影响吗?

B.

总线的带宽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总线上传送的数据量,即每钞钟传送MB的最大稳态数据传输率。与总线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是总线的位宽和总线的工作频率,它们之间的关系:

总线的带宽=总线的工作频率*总线的位宽/8

或者 总线的带宽=(总线的位宽/8 )/总线周期

主板上的总线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不是前端总线

总线传输速度对整个计算机运行速度有影响。

总线是将计算机微处理器与内存芯片以及与之通信的设备连接起来的硬件通道。前端总线将CPU连接到主内存和通向磁盘驱动器、调制解调器以及网卡这类系统部件的外设总线。人们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来描述总线频率。

老实说,我曾经说过

主板

的总线是根据CPU的

外频

来协调工作的。如果CPU的外频是100MHZ或者133MHZ的话,那么主板的总线就是按100MHZ或者133MHZ来工作的。但现在的技术已经高速发展了,主板可以设置成各个总线

之间

异步

工作模式

。在理想的工作默认

模式

中,如果你的CPU是100MHZ的外频速度,那么主板的

总线速度

都是100MHZ,这个可以理解成外频的速度,但不代表各个

部件

就是按100MHZ的速度连接到主板的北桥上的。因为每个部件都自己的

前端总线

。例如

DDR内存

,在这样的情况数据还是按100MHZ的速度从

内存

传送到主板的北桥,但是由于DDR内存可以在

脉冲

的上升和下降沿都

传输数据

,因此传输数据的等效

频率

工作频率

的两倍,所以实际的速度就是200MHZ,DDR2的话,就是400MHZ,这里就会出现一些情况,例如我们用不同样的DDR2

800,为什么在一些

平台

上会显示667MHZ的速度。这个是因为给CPU的外频或者

前端

总线控制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在主板中设置内存异步工作来改变这样的情况。各个部件之间的

数据传输速度

,其实是联系的,但也因为这样的联系出现了瓶颈的限制,所以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异步工作模式,让

主板北桥

通过对各个部件的协调,对总线或者

总体

带宽

进行最大限度的游戏,从而提供数据传输的速度的。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用了。太晚来回答,实在不好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