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构HE2E中的Kubernetes技术应用

2.从十四个角度解构紧凑游戏系统的各个层面

3.结构主义

4.关于计算机的论文

5.比较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并对两种风格进行评析?

解构HE2E中的Kubernetes技术应用

电脑系统的解构方法包括-电脑系统的解构方法包括哪些

本文分享自华为云社区《解构HE2E中的Kubernetes技术应用》,作者: 敏捷小智。

在《解构华为云HE2E项目中的容器技术应用》一文当中,为大家分析了HE2E项目的代码仓库、编译构建、部署等各环节中对于容器技术的应用。今天,我们将从Kubernetes技术应用的角度解构华为云 DevCloud HE2E D evOps 实践 。

什么是Kubernetes?

Kubernetes (也称K8S)是用于自动部署,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程序的开源系统。

K8S与CCE

在上一篇文章中,大家已经了解了HE2E项目中通过Docker实现容器化部署,在该实践中通过此方式部署至ECS弹性云服务器中,并称之为ECS部署。在该实践中,提供了另外一套部署方式,将应用部署至CCE集群当中,即CCE部署,使用的工具即K8S。

总之,根据部署目标的不同,HE2E实践中分别介绍了ECS部署与CCE部署。根据部署采用的技术工具不同,也可以将这两种方式称为Docker部署与K8S部署。

为什么选择K8S

在正式的生产环境中,企业和团队往往会需要将应用部署至多个服务器主机,而CCE集群和K8S则共同为应用的部署、运行及管理提供了保障。相较而言,HE2E实践中介绍的ECS部署方式更倾向于开发、测试等环境下的单机部署。

K8S的代码配置

回到项目本身,代码仓库中的./kompose/文件夹下有多个yaml文件。可以看出,每个服务都有两个配置文件(-deployment.yaml与-service.yaml)共同进行配置。

此处以db-deployment.yaml为例,对yaml配置仅作简短的介绍,帮助大家理解配置内容。随着集群版本和产品能力的更迭,也有很多配置信息将发生变化。所以在实践当中,需要调整 yaml 文件配置 。

apiVersion:此处值为apps/v1,这个版本号需要根据安装的K8S版本和资源类型进行变化。目前实践中对应v1.19版本的K8S集群。

kind:此处创建的是Deployment,根据实际情况,此处资源类型可以是Pod、Job、Ingress、Service等。如:在*-service.yaml文件中,创建的资源类型则是Service。

metadata:包含Deployment的一些meta信息。其中,annotations的含义是注解。

spec:你所期望的该对象的状态。包括replicas、selector、containers等Kubernetes需要的参数。其中,containers定义了该deployment使用的镜像:Docker-server/docker-org/postgres:9.4。在上篇文章中提到过,这里的docker-server、docker-org都会在构建任务中替换为实际镜像对应的镜像地址和组织。strategy、restartPolicy等字段共同构成了容器失败时重启的策略。

在-service.yaml当中,主体内容与-deployment.yaml相差也不算大,主要差异集中于spec这部分。*-service.yaml对应的spec主要是定义了集群内访问的方式,使各个服务之间可以互相访问。

可以看出,-deployment.yaml 与-service.yaml共同定义了一个服务。-deployment.yaml主要定义了该服务的镜像源,或者说工作负载是什么。而*-service.yaml则定义了该服务访问方式。

K8S的部署配置

在编译构建环节,主体还是制作镜像上传到SWR镜像仓库,与上篇文章的没有区别。相关的配置文件也通过构建任务上传到软件发布库了,所以这里就不赘述了。

镜像、配置和集群资源都准备妥当以后,就是使用K8S部署的环节了。

代理机配置

我们在HE2E实践中采用的是代理机的部署方式,将集群中的一个节点作为代理机进行授信、部署。所以在实践中我们从集群下载Kubectl配置文件并配置到节点主机当中(见《配置 Kubectl 》)。通过配置Kubectl的操作,我们就可以在节点主机上执行命令进而影响整个CCE集群。

CCE部署任务

HE2E实践中,phoenix-cd-cce是我们所需执行的部署任务。该任务将配置文件传输到目标主机,即代理机、集群节点。

而后,通过执行shell命令启动Kubenetes。

kubectl delete secret regcredkubectl create secret docker-registry regcred --docker-server=${docker-server} --docker-username=${docker-username} --docker-password=${docker-password} --docker-email=***@***.cn kubectl delete -f /root/phoenix-sample-deploy/kompose/kubectl apply -f /root/phoenix-sample-deploy/kompose/ 这里先是删除原有的secret,这一步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于使用临时登录命令变化而导致secret错误引发的任务执行失败。

接着,创建新的secret。包含docker-server、docker-username、docker-password等信息。

按配置文件(/root/phoenix-sample-deploy/kompose/)删除资源。

按配置文件(/root/phoenix-sample-deploy/kompose/)对资源进行配置。

成功执行该部署任务后,可以在CCE集群中看到五个工作负载已经处于“运行中”的状态。

不过目前还需要设置“节点访问”才能正常访问。所以在后续实践中对工作负载vote和result手动添加访问方式。

节点访问设置完毕后,即可访问项目的用户端与管理端了。

K8S的模板部署方式

理论上,讲到现在,HE2E实践中的K8S部署就已经讲完了。但是,笔者猜到,肯定有很多人不喜欢这种通过代理机部署集群的方式。不过没关系,下面我就来介绍DevCloud当中的Kubernetes模板部署。

新建模板时,现在可以选择模板:Kubernetes部署。

进入模板以后,可以选择集群类型、区域、命名空间、部署方式等信息。

由于本项目通过10个yaml文件共同配置,所以需要添加相同的“Kubernetes部署”步骤共计10个,每个步骤都对应一个yaml文件。

而由于我们在代码仓库中的配置并非我们最终部署时所需的配置(经过编译构建修改docker-server等参数),所以我们需要每个步骤都设置软件发布库中对应的yaml文件。此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原本的构建任务是将所有yaml文件进行了打包压缩后才上传的,没有办法直接选中。所以,我们可以再次创建一个构建任务或者在原有构建任务上进行修改,以使软件发布库中存放有所有的yaml文件。

构建任务上传步骤的配置参考:(上传所有yaml文件而非打包后上传)

完成以上配置以后,执行Kubernetes部署模板任务,即可将服务部署至选定的CCE集群当中。此时再添加节点访问方式即可访问用户端与管理端。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节点访问也写入yaml文件中,实现进一步的一键部署。这里就暂且留作一个小思考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尝试一下,将节点访问写入yaml当中。

结语

本篇文章一面介绍了HE2E实践中的CCE部署方式,一面又介绍了该实践中未提到的Kubernetes模板部署。两者的主要区别是“CCE部署”是通过代理机控制集群进行K8S部署;Kubernetes模板部署则是直接在集群中部署。此外,本文也对项目中关于K8S的配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析。

此文由DevSecOps专家服务团队出品,前往 专家服务 ,获取更多DevSecOps工程方法、工具平台、最佳实践等干货。

点击关注,第一时间了解华为云新鲜技术~

原文: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从十四个角度解构紧凑游戏系统的各个层面

? 作者:Jens Peter Jensen

2012年7月,SpryFox的创意总监Daniel Cook发表了一篇关于制作容易理解和玩的游戏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出“因果关系紧密的游戏系统”。以下是受他的文章启发而整理出来的 游戏设计想法和建议。

如何“紧密地”制作

在他的文章中,Daniel Cook解释道:“紧密的系统有清楚定义的因果关系。而在松散的系统中,则很难识别因果关系。因果循环中没有正确的‘紧密度’。”之后他列举了调整游 戏紧密度的若干种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将把他的方法解释为实用的游戏设计指标。当然,以下内容距离“使用指标追踪游戏设计的‘紧密度’ 的完全指导”还很遥远。正如 Daniel写道的:

“并非所有系统都能真正遵循因果模型的直观构成。”

并非所有方法都适用于所有游戏。这还要看游戏设计师的目标是什么,有些方法很实用,有些则完全说不通。

因此,本文提到的游戏指标的例子和想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游戏和情况。通常来说,各个追踪指标只针对特定的问题或疑问。数据追踪的过程应该总是从问题开始,这样才能挑 选出要追踪的数据。另一种从数据到问题的过程可能同样有趣,但考虑到游戏开发的资金和时间限制,这种策略可能行不通。因此,本文提到的指标只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况。但 愿,游戏开发者能从中受到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反馈的强度

“紧密:多种准确的反馈渠道如颜色、动画、声音和触觉等,且互相强化。”

“松散:反馈渠道单一,且很不明显。在多人FPS游戏中,你觉察另一名玩家在附近的办法通常只有一种,那就是听脚步声。专家级玩家结合等级和微小的线索可以预测到对手的位 置,因此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相应指标:警报和反应索引

如果你想追踪用户对反馈的反应,有几种办法可以做到。例如,如果玩家得到警告,却没有做出反应,那就说明来自警告的反馈不够强。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玩家是否对警 报做出反应。另外,一个玩家可能意识到警报,但选择不予回应。但如果不回应的玩家比回应的多,那就意味着反馈可能不够,必须加强。

 

《食人鲨进化版》中的警告(from gameanalytics)

 建立追踪指示器的游戏指标也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游戏使用指示器来表示游戏状态或目标,那么就可以看看有多少玩家对它们做出反应。例如,如果屏幕上有一个指针引导玩家前 往游戏目标,那么就应该追踪一下有多少玩家是跟着指针前进的。还是那句话,有许多因素会影响玩家是否跟着指针。例如,玩家要寻找的并不只是那个目标,或者玩家为了探索 其他东西。但如果设计师的意图就是让玩家跟随指针前进,而多数玩家却没有,那就说明指针的反馈不够强。

追踪反馈的结果的问题是,虽然游戏指标非常有助于确定玩家做什么和什么时候做,但并不能确定玩家的意图和行动原因。这些方法虽然可用,但游戏越复杂,玩家的选择就越多 ,所以就更难从指标上判断玩家的意图。为了充分理解玩家意图,最好能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有声 思维游戏 和谈话。

2、噪音

“紧密:原因导致的结果具有清楚的信号。”

“松散:多种不一致的、干扰的信号,且与原因并不相关。在Jeff Minter的《Space Giraffe》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就是,学习看穿迷幻背景的视觉噪音。”

相应指标:听觉和视觉混乱

噪音与反馈的强度大有关系:来源太多的强反馈就会产生噪音。因此,当设计反馈的强化时,设计师应该意识到调整反馈的办法可能产生噪音和反效果,反而减弱了反馈。

衡量噪音的方法是追踪同一段时间内有多少声音在播放,并比较各个声音的音量。如果一次播放太多声音或音量相同,玩家就很难识别声音。这样,玩家的任何反应都有可能是误 听或误解的结果。为了使用这个方法,有必要区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声音,比如,爆炸声可能是掉了一个敌人杂兵,也可能是BOSS能力降低的信号。

相同的方法可以运用于追踪屏幕上一次显示了多少不同的东西。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于强化表现、追踪游戏进度,或确保游戏按计划的速度进展。

3、感觉类型

“紧密:人们通常更容易接收视觉或触觉反馈。游戏公司每年花那么多钱用于提高视觉反馈,使玩家看到子弹打在虚拟的肉体上的逼真的血腥效果时,产生极大的心灵震撼。紧密 的视觉反馈是高度功能性的;它能有效地向玩家传递结果,而不只是让画面漂亮。在最近升级后的《三重小镇》中,我们改变了颜色方案,这样背景就与前景物品的色值接近了。画面虽然更漂亮了,但玩家并不满意,因为图标不像以前那么显眼了。

松散:人们很难接收听觉和嗅觉上的反馈。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但因为这种系统产生的松散度,似乎有精通的可能。有些讽刺的现象是,大多数 音乐游戏 ——与听觉精通最相 关的游戏,关掉声音后还是能玩。”

相应指标:手指对屏幕的阻碍

因为电子游戏基本上是视觉性体验,所以有必要确定玩家能清楚地看到什么,和什么不是游戏设计的中心。手机游戏在视觉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玩家的主要操作方法就是触 屏。当手指放在屏幕上时,玩家看不到的区域就增加了。

移动设备的游戏的视觉设计,特别是手机,变得非常重要。可以使用游戏指标来发现玩家在游戏时能和不能看到的东西。通过追踪玩家按下的屏幕区域可以制成热点地图。在动作 游戏中,玩家必须以某种姿势持设备,根据接触的地方,可以准确地推测其他手指的位置。通过在开发过程中和发布后使用指标追踪这些因素,可以制作非常准确的地图,显示玩 家在游戏时看不到的屏幕部分以及看不到的时间有多长。之后,设计师必须确保玩家看不到的部分不包含重要的或关键的信息。收集到的这些信息还可以用于确定游戏界面是否需 要改变。

4、既定的心理模式

“紧密:严格地将主题、反馈和系统映射到心理模式上。因为多年浸泡在流行文化中,玩家知道僵尸如何移动以及如何躲避僵尸。一个让玩家迅速了解一群移动缓慢的怪物的最好 办法就是,把它们取名为‘僵尸’。”

“松散:脱离既定的心理模式,向玩家介绍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新系统。想一想《 俄罗斯方块 》中的比喻。下落的元素是我们的大脑非常熟悉的。你把方块摆成完整的一条就能 消除,得分,同时音乐响起?那与你所知道的任何比喻都不相符,但它仍然是一款好游戏。”

 

Tetris(from fantendo.wikia.com)

 相应指标:用户模式认知

很难用指标衡量玩家是否认出游戏设计元素,或Donald Norman所谓的“自然映射”。玩家可能知道红色的木桶通常会爆炸,但指标可以追踪的是,玩家朝木桶射击。玩家是否按设 计师的意图行动是有可能追踪到的。例如,如果游戏中有黑色的木桶,指标可以追踪玩家选择射击黑色木桶还是红色木桶,或者玩家是否射击完红色木桶后是否继续射击黑色木桶 。

只有当游戏中存在几个可以互相比较的物品时,这个方法才管用。游戏指标并不适合检验游戏是否有效地使用“自然映射”。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是确定和使用众所周知的和易识别 的心理模式。

 5、离散性

“紧密:离散状态或低数值。二进制是最紧密的。例如,最近我们正在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对象是一些具有不同移动速度的单位。它们的移动的速度可以是每秒1格、2格或4格,据 此,玩家可以清楚地知道各个单位是非常不同的。我最喜欢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不规则的系统。”

“松散:类似值或高数值。例如,在《 愤怒的小鸟 》中,小鸟弹出的角度和速度有很多种变化,这使得结果非常不确定。想一想,如果你只能选择两种角度和速度,那么这款游戏 的结果该有多么容易预测(和无聊)。”

相应指标:玩家行为/玩家选择

Daniel Cook所说的“离散性”是指玩家行为的特殊性和一致性、玩家角色和游戏元素相混合。这是一套难以理解的复杂概念,通常不容易追踪。但有可能查看其亚类。

例如,通过查看玩家角色,有可能追踪到玩家执行不同动作的次数。结果除了显示玩家偏好的行为,还可以体现哪些动作是多余的或不重要的。例如,如果有四种不同类型的攻击 ,玩家只使用其中一种,且仍然能够进展,那就说明其他三种进攻类型是多余的。因此,游戏应该重新设计,要么增加这三种类型的重要性,要么修改或直接删除它们。这种指标 还可用于发现游戏中什么种族/职业、武器和建筑类型最受欢迎。

 

《 魔兽世界 》的种族和职业(from gameanalytics)

6、节奏

“紧密:原因和结果之间相距的时间短。比如在《暗黑》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当你把鼠标放在可以打开的箱子上

结构主义

内容提要结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这个广阔的背景下产生的若干思想运动之一,后结构主义则是在后 现代主义这个广阔的背景下最早产生的思想运动之一。后结构主义以其鲜明标志区别于结构 主义:消解形而上学传统。后结构主义的消解策略是以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为主要对象和背 景来展开的,它所提出的解构对于文化分析和文化批判确实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关键词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阅读

正文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20世纪掀起的思想波澜已无需赘言,更无需按部就班地作一番导 论式的介绍。因此本文主要以对比的方式来勾勒出它们各自对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影响, 其中以凸现后结构主义的文化贡献为主要着眼点。后结构主义作为一场思想运动,其影响力 是毋庸置疑的。从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政治理论、社会学、民族志、历史学到精神分析等 诸多领域,后结构主义的踪影几乎无处不在,至今仍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然,要对后 结构主义进行讨论,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划界问题。

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划界

不可否认,后结构主义产生于结构主义,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对结构主义的。也 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不少学者认为对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进行划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情。(注:杨大春,1998,第64页。)不过,这反倒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既然无法对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作出界限分明的 划分,那么不如将着眼点落于二者之间的延续性和对立性方面,由此来澄清二者的异同。这 种做法既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又可以使二者各自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结构主义,简要地讲,起始于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语言学著作,后经列维-斯特劳斯的发展 , 成为人类学中的一种文化分析方法论。到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在法国,其影响不仅波及到 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而且通过巴尔特等人的叙事学和符号学研究又扩展到文学批评、历史学 乃至哲学等领域。可以说,50年代是一个以结构主义为主导批判话语的年代,它取代了40年 代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潮的地位。然而,在50年代中期,某些结构主义话语的实践者,如 巴尔特,已经开始去超越结构主义内在的局限性;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新一代的批 评家,其中包括M.布朗绍和G.巴塔耶;这些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深受尼采、海德格尔以及更为 自由的思想传统所影响,他们的目标并不仅仅限于拆解结构主义,而是有更远大的目标,只 是由于结构主义在当时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他们只能暂且采取一种批判战略。在后结构主 义者看来,结构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传统的最新形式,对于结构主义的批判是作为对于 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的序幕。(注:Surber,J.P.,1998,p.191.)

从这样一种背景去看,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划界往往在于如何去理解后结构主义 的这个“后”字(post),因为这是许多争论的焦点所在。(注:Edgar,Andrew & Sedgwick,Peter,(eds.),1999,p.299.)如果从“强”意义上去理解,后 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替代;如果从时序的角度去理解,那么后结构主义则是 朝着某些新的方向发展和扩展了结构主义。从结构主义的发展脉络来看,它最初是作为现象 学和存在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它本身明显带有一种理论上的反人本主义的色彩,因此明 确 地反对以往的“主体中心化”的思想运动。从这一点上来看,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显 然存在着延续性,只不过后者的理论主张并没有走出形而上学的怪圈,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 将它所要反对的东西重新表现出来。后结构主义从索绪尔的语言学纲领中得到了非常重要的 理论启示,却没有停留在结构主义的基本前提上,而恰恰要对结构主义进行拆除,进而去消 解任何以“启蒙”的知识和真理观念为前提的理论。

因此,后结构主义的“后”字可以理解为对以往种种“主体中心化”理论立场的全面告退 。换一个角度讲,如果说结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这个广阔的背景下产生的若干思想运动之一 ,那么后结构主义则是在后现代主义这个广阔的背景下最早产生的思想运动之一。也可以说 ,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分野,如同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分野,尽管很难从时间上作 出确切划定,但是后结构主义以其鲜明标志区别于结构主义:消解形而上学传统。

二、后结构主义的标志:消解形而上学传统

消解形而上学传统,(注:严格地讲,应该是“解除形而上学的中心作用”,因为“消解”(decentre)一词原本的 意思是“去掉……的中心”或“非中心化”,后来在中文的使用中逐渐简化为“消解”,从 字面上反倒看不出与“中心”的关系。不过,这对理解上似乎并未造成太大的妨碍。)无疑是后结构主义最显著的标志。然而,这并非是后结构主义的首 创,而是对德国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思想的进一步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讲 ,尼采和海德格尔是后结构主义的最重要的历史先驱,因此我们不妨从尼采和海德格尔那里 来追寻后结构主义的思想源泉。

1.对于西方文明的总体批判

在现代思想家当中,尼采是对所谓的西方传统展开彻底、全面和持久的批判的第一人。在 尼采看来,柏拉图关于不变的理念世界与流变的感觉世界的区分所确立的这种基本对立主导 了欧洲思想和历史进程。按照尼采对柏拉图的解读,在这种区分下,我们的现实世界在与另 一个更完善世界的对比之下被贬低了。那么曾被尼采称之为“大众的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 从本质上讲正是建立在柏拉图的这种对立之上的,因此基督教要去宣扬此世苦行来世回报的 教 义。虽然现代性对于宗教的怀疑削弱了对于来世的信念,但并未成功地将柏拉图主义和基督 教所否认的意义或价值归还于当下世界。其结果便是虚无主义,即在整个西方文明中盛行的 一种无意义或无价值感;尼采以“上帝了”这句名言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种虚无主义状态 。

海德格尔正是由于全面地研究了尼采才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从现象学研究转向了总体批 判。尼采对于西方文化的指责主要采取的是一种道德批判形式,针对的是其宗教和政治基础 ,而海德格尔则将欧洲文化的道德虚无主义看作为某种更深层次的东西的征兆。在海德格尔 看来,当思想被禁止提出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时,虚无主义就深深印刻 于西方文化的起源,其最终结果是当下世界的虚无主义。在这个世界中,科学和技术实际上 成为一种自主的力量,最终实现了对所有人类事务的支配。而人类本身却在越来越受管制的 生命中失去了意义感或价值感。海德格尔认为,超越这种虚无主义之路在于对西方文明展开 一种总体批判,彻底拆除其最深层的和最基本的假定,从而为建立一种新兴的存在与人的关 系扫清道路。达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并不是另一种哲学或意识,而是更新的和更为本真的, 不再受逻辑、科学和现代技术所支配的经验言说和思维方式。

海德格尔的这种反思方式使得其后来的著述越来越诗意化,甚至神秘化。就这方面而言, 后结构主义者总的来说是倾向于追随海德格尔,同时在许多方面仍然贴近于尼采的批判立场 ,但是后结构主义者对于尼采的接受主要表现为认同尼采对西方文化所作的宣判:西方文化 最终是由哲学所决定的,欧洲哲学在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因此任何批判工程必须首先从总 体上去动摇和拆除与西方形而上学相关的假定和观念。

2.求真意志与权力意志

尼采在寻找西方文明的虚无主义轨迹的驱动机制中发现,虽然西方哲学及其旁系是以求真 意志为其特征的,但这不过是一种更基本的和更普遍的原则—权力意志的历史变体。按照尼 采的分析,权力意志不仅仅是个人欲望的一种功能,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原则。这 一原则规定着一切,从自然、社会乃至人的存在,以至于任何事物最终要设法获得其存在都 必须划出其形而上学的势力范围。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概念是西方形而上学的顶峰 ,是表达西方传统的最终意义的最后一个伟大的形而上学观念,由此可以走出权力的专制去 迎接存在与人的新关系的黎明。

在后结构主义者看来,海德格尔对于尼采的权力意志的解释表明,总体批判的最终目的是 去揭示所有文化话语、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实践是如何在特定的权力形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以及如何被用来去支持和强化这些形态的。后结构主义者认为,权力问题并不仅仅是某些形 式的经济组织的历史特征或附随现象,而是任何形式的社会组织和话语赖以生存的基础,从 而可以借此来抵御任何严厉的政治批判。

3.语言的中心性

如果说尼采以“真实的幻觉”揭示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虚假性,那么海德格尔经过反思之后 提出了“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著名论断。(注:Surber,J.P.,1998,p.188.)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形而上学对于人类经验 和思想的控制是逐渐地渗透于我们的话语方式,因此必须从语言中去寻找这种控制的根基。 那么要重新发现存在的意义,则必须首先确立一种新的语言观和一种与语言的新的关系。显 然,尼采和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揭示预示了对语言的中心性的消除。

后结构主义汲取了尼采和海德格尔的见识,将话语及其在不同文本的具体作用列为其批判 纲领的核心。他们认为,话语与人类关系连接得如此紧密,以至于对文本中的操作机制进行 批判就等于批判文化本身。事实上,在后结构主义者看来,文化即是其各种话语的复杂的相 互作用。对文化展开批判即是去揭示形形色色的文化文本显现其特定的权力形态的方式,去 揭示为什么文本偏爱于某些术语、隐喻和修辞而压制其他对于文本的意义同样重要的术语、 隐喻和修辞。那么,所谓彻底的批判的目标则是去揭示文化文本所造成的“真实的幻觉”, 去揭示建构文本所经由的偏爱和压制的过程,从而让人们认识到占主导地位的术语和隐喻如 果没有正是它们试图加以遮蔽和压制的这些限定便不会有任何意义。换言之,如果语言是隐 喻的集合,而这些隐喻在其起源被遗忘时又成为固定的客观术语或真实概念,那么彻底批判 的任务则是通过揭示其历史的、偶然的和任意的谱系来产生一种非神秘化(祛魅)作用,彻底 揭穿其妄称客观真理的虚假面目。

应该指出的是,后结构主义的批判之所以往往带有似乎让人难以理解的怪僻风格,其原因 显然与这种语言观有着直接的关联。因为后结构主义者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讲是语言手段和 修辞手段的一种复杂和动态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作为一组所谓带有真实性的命题来加以分析 的某种东西。同时,从后结构主义者的愿望来讲,他们是不惜一切代价来力求避免建构另一 种“真实的”或“概念的”话语,因为这样的话语会使他们陷入他们要去批判的陷阱,这样 后结构主义自身的表述风格便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后结构主义者那里,其批判话语的 风格并不是一种随意的或突发奇想的选择,而是一种批判手段,用来对他们所批判的文化话 语的术语进行例示、折射、颠倒或游戏。因此,后结构主义的基本策略并不是力图陈述关于 某一文本的某些真实论题,而是让其话语风格产生工具、折射和离变作用,进而教授读者如 何自己来批判文本,也就是说其目的不是设法让读者相信某种真实的或客观的文本解释。不 过这样一种策略是否成功仍然是一个问题。

4.消解策略

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到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那么要理解后结构主义的“消解中心”策略 ——即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性——则需要以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作为出发点。黑格尔的宏 大哲学综合是建立在三个不可分割的断定的基础之上的。

首先,关于现代哲学的发展(开启于笛卡儿的“思想的我”这一概念,后经德国唯心主义哲 学家康德、费希特和谢林作了进一步的发展),黑格尔认为西方传统的最高境界乃是自我意 识即人的意识的最终实现,也就是说主观性意识到自身是所有现实、真理和存在的来源。在 黑格尔看来,虽然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自己”为西方哲学确立了基本议程,但是,苏格拉 底的这一规劝只是在后基督教即现代世界才最终得以实现。因此,黑格尔以最为极端的形式 确立了意识或主观性的中心地位,认为意识或主观性是所有真理和存在的中心,是不可反驳 的终极法庭,它负责裁决一切有关真理、意义和人的价值的断定。在黑格尔看来,一切存在 都无法拒绝纳入自我意识所代表的绝对和封闭的循环:自我意识的主体没有“自身之外”(o utside,出位)和“他物”(other,他者),(注:Surber,J.P.,1998,p.189.)因此它标志着神在人间的真正的道成肉身,虽然 仅仅表现为图形或符号的形式。

其次,与这些思想紧密相连的是黑格尔的文化观,尤其是他把哲学视为文化的最高体现的 观点。在黑格尔看来,西方文明的真正可以流芳千古的成就,乃是像黑格尔这样的伟大的哲 学家所提出的思想和体系,因为每一位哲学家都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形式的纯理性思想 。 也就是说,每一位哲学家都体现出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的自我意识或主观性。黑 格尔对于文化和历史的这种解释之根本,在于认为所有文化文本最终必然是哲学的,因而也 是合理的,因为它们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哲学所最为清晰表达的“真理”。不过黑格尔认为, 将一个文本视为合理的,意味着文本是一个有内在连贯性的有机统一体,它表达的是贯穿于 全部文本的惟一的主导思想。换言之,按照黑格尔哲学范式的解释,文本应该被看作为完全 明晰的中介,直接地和毫无扭曲地把作者的合理统一的思想传达给读者。对于在哲学上自我 意识的解释者来说,他应该能够把握赋予文本以生命的本质和统一的概念,文本的具体内容 或风格与其哲学意义和意谓全然无关。后者只能是连贯的、统一的和合理的。因此,黑格尔 将文本视为合理的、统一的和中心化的观点,与他把自我意识的主体视为所有文本的最终来 源是完全对应的。

最后,黑格尔的观点意味着,历史绝不能被看作为仅仅是经验事件的偶然排列,或各种传 统的一种复杂织体(texture)。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在自我意识的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对现 代哲学的统一的、必然的和合理的展开。哲学的历史构成了历史本身的真正本质和范式,因 此真正的历史只能是理性的和合理的。实际上,黑格尔甚至走得更远,认为历史是一种普遍 的、超越个人的“世界精神”达到自我意识,是对注定要发生的进步所作的一种惟一的、统 一的和始终如一的叙述。这种历史观,用黑格尔的一句名言来讲,就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那么去解释历史文本不过就是确定它们在自我意识的主体性的这个 支配一切的目的论的发展过程当中所发挥的特定作用。

虽然黑格尔以后的几代思想家对黑格尔的哲学抱以摒弃的态度,但是黑格尔哲学赖以为基 础的基本概念依然产生着影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后结构主义者就是试图一劳永逸地消 除西方形而上学的这些残余,他们为此而采取的批判策略则旨在消除形而上学的核心观念。

于是,拉康去消解主体,德里达去消解文本,福柯去消解历史。虽然他们的侧重点各有不 同,采用了不同的批判话语,但是他们的消解策略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因此要在 他们的观点之间划出明确的界线反倒容易引起误解。不过,无论哪一位后结构主义者,他在 进行消解之前首先要超越结构主义的种种二元对立。或者说,后结构主义的消解策略在一定 程度上是以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为主要对象和背景来展开的。

三、超越二元对立

后结构主义的产生恰恰以结构主义作为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讲,后结构主义是在超越结构 主义的二元对立的过程中来具体实施自己的消解策略的。所以说,消解并不是一种空洞的理 论设想,而是具体的理论建树。众所周知,结构主义的一个基本观念,在于认为一个文本或 现象的表层结构与其深层结构之间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一条界线,而在后结构主义看来,这种 区分不过是在重申生成与存在、意见与真理、表现与实在、现象与本体等等传统形而上学的 区分,而且在每个对子中总是轻前重后。后结构主义认为,在每个对子中前者与后者是完全 相互依赖的,因此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的区分是假定的,是意义或意指(signification )游戏的产物,并不是现实的或终极的区分。不仅仅是深层结构必然要左右表层结构并在表 层结构上显现自身,而且表层结构往往要反抗,打破乃至否弃深层结构的所谓逻辑。更具体 地讲,在后结构主义者看来,寻找任何文本的意义并不应在文本本身背后或底层的深层结构 中去寻找,而应在文本自身要素的不断转换的意义游戏中去寻找。

这样,后结构主义以结构观念的一系列二元对立作为突破口,进而揭示二元对立是人赋予 对象的,而不是对象本有的,它是一种构想的结构,是一种人为的游戏。然而,这种突破是 具有真正的认识论意义,还是走入了一种更加极端的主观主义?或许,后结构主义的对于二 元对立的超越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补救,也就是说在结构的观念处处捉襟见肘的时候,后结 构主义以一种更加令人迷惑的意义游戏把人们引入一个更加远离自然世界的文本世界。这中 间既可以看到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之间的断裂,也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延续,值得注意的 是,断裂可能是一种假象,它掩盖的也许是一种转换或延续。从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二元 对立的所谓超越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超越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或者说是一种游 戏方式的转换。

1.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结构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源自索绪尔关于记号的定义。索绪尔把记号定义为能指(signifie 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后者被看作为一种心理概念。他认为这种关系是任意的 ,因为从其根基上来讲并不存在任何自然关系。然而,一旦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被确定, 由此产生的记号往往被看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单位。对于这种稳定的、静态的 结构,后结构主义者显然不能予以认同。于是他们在能指与所指前面加上“可变”(sliding )一词来标明同结构主义的分歧。所谓“可变能指”与“可变所指”的概念无非是把一种静 态的概念转换为一种动态的概念。在后结构主义者看来,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能指与所指 的关系总是在不断地转换和变化,因此同一能指在不同语境或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根据与之相 关的所指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后结构主义以语言的文学使用,尤其是以诗体和修辞手段作 为例证,来强调意指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与结构主义的僵化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尤 其是他们指出诸如隐喻和转喻这些手段比之结构主义拘泥字面意义(literalism)的做法更能 体现语言的实际性质。从后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结构主义所描述的语言结构正如尼采所言 ,不过是隐喻和其他比喻的残余物,它们通过不断的重复和流传而丧失了其诗的光泽。(注:Surber,J.P.,1998,p.192.)那 么,后结构主义者显然是要将诗意归还于语言,因为“语言本身在本质的意义上是诗”(海 德格尔语)。这种诗意乃是真正的意指所在,它如同海神普洛透斯千变万化,稳定的语言结 构是无法捕捉到这样一种品质的。

2.语言与言语以及封闭问题

后结构主义者沿着同样的思想轨迹,拒斥了结构主义关于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之 间的严格区分。后结构主义的可变能指与可变所指关系的蕴涵是,一个语言系统的意义可能 性不可能脱离语言的实际使用,因为在语言活动的实际发生当中,能指与所指之间总是在铸 造新的和有创意性的关系,语言系统本身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那么,一种语言绝不 可能是一个固定的、给定的和封闭的意义可能性母体,实际的言语活动可以从中进行选择, 而充其量只能是一个语言创新的历史档案馆,某些意义可能性不断地被抛弃,其他的可能性 又 不断地补充进来。

后结构主义特别批判了结构主义关于语言系统或它们所产生的文本的封闭性(closure)的假 定,认为这种假定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残余。对此,后结构主义提出了一种截然相反的观 点,认为语言和文本是彻底开放和多义性的。这就是说,语言和文本可以传达多重意义,接 受多重的解释。因此,语言和文本是进行意义游戏的开放空间。

3.共时性与历时性

虽然结构主义把共时性与历时性作为一个二元对立提出,但是其分析显然更注重于前者, 即语言、文本或文化的共时维度,而对其历史的,即历时的发展的注重则逊于前者。后结构 主义无意去重新进行历时性的历史叙事,它的关注点是指出共时性与历时性区分的人为性和 不充分性。显然,一个“时间片段”是从一个动态的时间过程抽离而来的,正如同任何动态 过程都可定格于某一个点,从而产生一个时间剖面进行分析。过程与剖面始终是同一现象的 正反面。然而,在后结构主义者看来,更为关键之处在于:正如同结构主义的共时性分析所 寻求的系统结构实际上是由于压制意义游戏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历时性分析所产生的明显的 时间延续性同样是有效假定的人为效果。不仅语言及其文本自身是开放的和多义的,而且它 们的产生、接受以及相互影响的历史不能按照某种连续的或没有断裂的弧形来勾勒。后结构 主义者意在指出,各种不同的语言产物和文本是随着时间以相当任意的和不可预测的方式相 互影响、相互借用、相互评注,而且经常是相互削弱对方的表面意义。为此,后结构主义有 时使用“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一词,以唤起对于随着时间而进行的文本游戏的注 意。这样,后结构主义拒斥了任何关于某种无所不包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观念,允许各具特色 的文本去相互影响、相互对抗。

4.作为纵向聚合关系的书写

作为结构主义的奠基者,索绪尔对于口头语言的注重显然胜过书面语言,因而“说”处于 一种特权位置,而“写”则处于次要位置。在他看来,写只不过是一种“关于记号的记号” (sign of a sign),(注:Surber,J.P.,1998,p.193.)是对口头语言进行编码的第二级的即辅助的工具,其自身并没有任何 真正的语言学意义。因此,在结构主义的纲领中,写从未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后结构主义 则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缺陷,认为对写的压制是结构主义所沿袭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典 型特征。于是,后结构主义者反其道而行之,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重要性进行了颠倒。 首先,后结构主义者认为,重口头语言轻书面语言,或者重生动的说轻无声的写,自然导致 结构主义从心灵的角度或其概念思维过程来推断结构的某种最终来源。比如,列维-斯特劳 斯 就曾经认为,他所研究的结构是人类心理或文化的固定和不变的特征,(注:Surber,J.P.,1998,p.193.)而这中间所蕴涵 的恰恰是后结构主义要去否弃的那种本质主义观点;其次,认为说而不是写是语言的纵向聚 合关系的表现,往往加剧了结构主义对于意义游戏和意义多义性的理论盲目性,因为这无形 中是鼓励这样一种观点:原则上,任何陈述的意义都可以通过进一步追问说话者来澄清和确 定。当然,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在书面文本中发生,但是在结构主义那里,关于确定意义的说 话者的在场的观念自然地扩展到关于写的观念。因此,结构主义往往像理解语言系统本身那 样去理解文本,将文本理解为封闭和统一的整体,具有与作者建构文本时的意向相对应的确 定意义。

在后结构主义看来,写为理解语言的实际功能提供了一个更为充分的聚合关系。从最基本 的意义上讲,写本身呈现为一个表层上的有形标识组合,它们由不同的间距(spacing,间隔 )和标点来分隔,而写者即这些标识的制造者往往并不在场,无法进行澄清。恰恰是写的物 质性表现了它的人为构想的性质及其记号的“在场”与间距的“不在场”之间的游戏。这就 是说,写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一个多义的构成,具有许多“开放”点,解释可以从 这些开放点进出。作者作为对其自己的书写的“权威”,他的不在场恰恰显示出读者的活动 的重要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去重视作者所要表明的意义,即按照作者在一 种语言中选择的结构可能性来确定的意义,而是在读者自己的解释语境中去对书面文本进行 破解,重新编码和游戏。

由此可见,所谓对二元对立的超越,无非是从一个语言的、科学的世界转入一个文本的、 解释的世界,无非是从结构、逻辑、方法转换到解构、解释、游戏。这种突破能否完成对形 而上学传统的彻底摧毁?

其实,无论是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德里达的解构谋略,抑或福柯的考古学和系谱学, 尽管对于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但是只能说他们完成的是一种认识 视角的扩展,并不足以颠覆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因为后结构主义本身不过是一种“没有主 体的主观主义”。(注:Anderson,P.,1983,p.54.)简而言之,它只是对实证主义的声讨中的一种呼声而已,并不足以形成 一 种认识论上的革命。

当然,后结构主义并不单纯是一种语言游戏的循环,它所提出的解构对于文化分析和文化 批判确实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四、方法与反方法之间:解构之谜及其社会和文化批判意义

正如同结构的观念当初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解构的观念一经提出同样引起了 极大的反响。正如同当年英美人类学界对于结构方法趋之若鹜,一时间结构分析几乎弥漫于 所有人类学研究,解构同样在70~80年代红极一时,特别是在美国“耶鲁”学派的推动和普 及下,从文学批评领域扩展到整个文化研究领域。这说明解构并不是德里达本人的专利,并 非他一人所玩的“游戏”。解构之所以成为一股“思潮”,正因为解构已经走入了政治、文 化和社会领域。解构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解构,而是具

关于计算机的论文

90后 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计算机起点水平,而高校计算机课程却存在教学内容和环境与实际脱节、传统教学模式落后、课程设定缺少准确定位等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大学城云空间计算机应用课程建设

摘要:大学城云空间是目前流行的远端教育互助平台,具有开放性、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为大学师生提供了资源共享、即时交流、自主学习、校企合作的平台。

关键词:大学城;云空间;课程改革;主动学习

一、引言

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在于其工作能力没有达到企业的基本要求,企业所注重的是员工的发展潜力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而毕业生这些能力的缺乏,暴露出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专业课程内容过多,缺少系统的资源整合。随着IT行业多元化的发展,软体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毕业生的要求逐渐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大量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知识面很广,内容复杂繁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把需要细致讲解的地方讲透,导致学生不能对所学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发挥。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任务将无法实施。针对上述问题应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大学城云空间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

二、大学城云空间的优势

大学城云空间为师生提供了资源共享、即时交流、自主学习、校企合作的平台。大学城空间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优势:

一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会收集并整理大量相关资料包括实践的案例专案,这些教学资料具有针对性与典型性特点,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释出在空间上,供学生学习和参考。空间技术充分支援对话、合作、共享的时代理念,促进了资源的共享。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空间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渠道,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主动学习,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空间中留言,获得教师的帮助;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空间上开展教学,学生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进入教师的空间后根据教师释出的学习任务参照学习方法和步骤,开启教师空间中的相应栏目展开学习,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在讨论群组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这种学习环境里,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基于大学城云空间的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建设

基于大学城网路平台推进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符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一利用大学城建立丰富的空间教学内容。在空间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为教学提供灵活的服务,教师按照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计算机应用课程较多,主要的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JAVA程式设计、JAVAWEB程式设计、C#程式设计、Android移动开发等。对每门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并且对应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者特征,形式多样化如微课程、视讯、资源连结等等;在大学城云空间提供与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资源,以Java课程为例,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空间建立以下栏目:java概念库、java方法库、java原理库、java训练库、java学习任务库、java书籍库、java专案案例库、教学视讯资源库、专业知识扩充套件库、微课程等等。利用大学城云空间可以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互网路可以随时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会提前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可以要求学生在云空间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方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利用大学城空间实现基于工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在于精讲多练,并且要求动手实践为主突出技能训练。为了在大学城云空间实现学生的能力培训。首先,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模组化处理。以JAVAWEB课程为例,可以将其分为WEB基础、客户端技术、伺服器端技术和综合专案实战模组。接着对每个模组细分成一些典型工作任务释出在大学城空间,比如可以将客户端技术模组分为HTML网页设计、CSS设计、XML应用、JavaScript应用等,每个工作任务都是与实际工作能力相关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熟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分析案例并给出相应的方案。

三利用大学城空间构建多元化的考核制度。大学城空间是一个公开、平等、透明度极高的平台,其最大的特点是资源的丰富性和互动性[4],高职院校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功能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制度。计算机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学生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综合素质。为了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采用工作任务考核和综合专案完成情况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只需要将工作任务和专案的完成文件或程式码、课堂作业上传至空间,老师通过空间进行检查、评优,体现了空间的公平、公开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大学城云空间开展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学、互动、互助的平台,学生通过大学城云空间可以提前预习、复习、不限时间和空间线上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梁继华,黄白红,陈益元.基于大学城空间“六段式”教学法在高职课程中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2]李世琴,张梅,徐蕾.基于大学城空间的高职实用英语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58.

 范文二:计算机应用专业嵌入式技术教学改革

摘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嵌入式技术为各行业网路化和智慧化资讯控制和处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优秀和专业的嵌入式技术人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应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本文主要研究教学改革的具体计划,以及提出建设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教学改革;嵌入式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高职

前言

嵌入式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网路化和智慧化资讯处理的重要平台,在军事、航空航天、资讯通讯、工业控制、手持式装置等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设定关于嵌入式技术的相关课程,对培养该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嵌入式技术的教学计划

1概述

嵌入式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理论性,在其硬体的发展历程中主要是从8位微控制器到32位微处理器ARM,软体发展历程主要是从没有作业系统到有作业系统,同时该技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高职学生很难高效的掌握相关技术知识。因此在教学技术设计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活动。关于嵌入式技术硬体方面的教学应制定微控制器原理和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嵌入式技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关于嵌入式技术软体方面的教学应当设计作业系统原理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扎实的掌握该技术的运用[1]。

2建立课程体系

在掌握嵌入式技术的基础课程之后才能学习深层次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建立适合嵌入式技术教学的课程体系,如在学习嵌入式作业系统原理、面向物件程式设计、资料结构、C语言程式设计、组合语言程式设计等软体基础课程和微控制器原理及开发、数位电子技术、类比电子技术等硬体基础课程之后,学习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系统开发课程[2]。

2.建设专业教学实训环境

1教学平台的构建

教学平台的处理核心应采用Intel高效能的PXA270处理器,还应当选用原始码开放的Linux作业系统作为平台的作业系统,教学平台的硬体模式应设计为功能板与核心板相结合,功能板应包括各种外围介面和器件,如储存卡介面、音讯和视讯介面、摄像头介面、USB介面、RS232介面等外围介面;核心板应具备全部最小系统执行所需的硬体,如电源控制模组、CLPD、SDRAM、Flash、CPU等硬体,保证在接入5V电源的情况下可以单独通电作业,同时为了完成除错工作和程式的下载等还需要设定乙太网介面、串列埠、JTAG介面。通过有机结合功能板与核心板,从而构造完整的应用系统,同时该系统还应当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较低的功能消耗、较小的体积等优点。在平台软体环境的设计方面有时不能够直接通过硬体平台来设计,这时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将编译和编辑目标板的Linux档案系统、核心、载入程式以及系统开发工具安装到宿主机上,安装之后通过将需要的软体下载到目标板上进而执行该软体系统。通常将这种开发方式称为交叉开发,交叉开发的模型为由宿主机生成目标核心映像档案系统通过各种连线方式下载到目标机上形成核心映像。而实现Linux作业系统在开发板平台上的执行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保留Linux作业系统的基本功能配置,通过压缩和裁剪的方式将不重要的功能模组去掉,从而在保证其所需功能能够实现的基础上为嵌入式系统节约更多的储存空间。二是将Linux核心所需的硬体进行针对性的移植,对部分和硬体直接接触的程式码进行修改,例如Bootloader,保证平台上的软体可以在开发板上正常执行[3]。

2教学内容的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实训内容设计应采用具有CSM通讯模组、触控式萤幕、音讯、USB摄像头、通用的网路功能、IO功能等功能的PXA270实验平台。利用这些功能模组设计相应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嵌入式技术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设计为在学习Linux作业系统移植和嵌入式交叉环境架构方面设计档案系统制作实训、核心编译移植实训、Boot-Loader编译移植实训、Makefile编写使用实训、常用命令以及工具实训等课时训练;在学习驱动程式设计时可设计关于USB驱动配置实训、IO口驱动实训、驱动程式结构实训等内容的教学任务;在学习基于QT程式设计应用开发和QT移植时,可以设计Web-server的移植和网路通讯实训、USB摄像头实训、串列埠通讯实训、QT移植实训等教学内容;在最后嵌入式综合专案实训的时候可设定基于Webser-vice的数字粮仓监控系统、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流程和一般设计教学内容等。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教学实训的方式,有机的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嵌入式技术的实际开发能力[4]。

3.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嵌入式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根据嵌入式技术制定相应的教学实训计划和教学内容,以此来将复杂和难度较大的嵌入式技术以更加简单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加坚实的嵌入式技术知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优秀的嵌入式技术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邹霞玲.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6:9571-9572.

[2]沈瑛,朱卫华,邹国平.高职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185-186.

[3]史梁,董丽莎.高职院校嵌入式系统与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与研究———以《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2:100-102.

[4]李娜.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146-147.

比较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并对两种风格进行评析?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文论思想比较研究——都是为了追寻文本的意义踪迹那种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有关文本解读的基本思想应该是互补的,它们归根结底实质上都是为了追寻和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 一、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峙”背后的联姻 索绪尔的符号理论把符号分成了能指和所指两种。任何一种语言,从单词到句子,都由能指和所指构成基本的意义。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概念形成了一种寻找语言意义的结构模式,对结构主义思想的兴趣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在德里达看来,索绪尔的这种结构主义语言是西方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支脉,必须加以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源于希腊语“逻各斯”,意思是“语言”或者“定义”。《圣经新约》里说,“万物始于词语”,因此语言被提高到一个全部真理的终极本源的中心地位。从语言观的分歧上看,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似乎是相对峙的,但他们之间在渊源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文本解读思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1 从中心到边缘。结构主义从索绪尔那里开始就迈向了形式、模式和结构的台阶,其目的就是要建构一个追踪深层意义结构的话语权威中心。雅可布逊用音位学方法来分析诗歌,使之形成一个功能结构。它的各个要素只能在同一构架之内才能理解的原理实际上已经为诗歌的创造和解读建立了一个诗歌权威结构中心。列维 斯特劳斯通过对俄狄浦斯等神话结构的分析,创立了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实际上也是在走向一个神话结构的权威话语中心。巴特则崇尚一个认为制造意义活动的权威中心。“中心”于是形成了某种可靠的深层话语结构。二项对立的文本分析方法就是一种分析模式, 即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些结构成分,并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联系的、排列的转换关系,认识对象的复合结构。[1](P17)这种二项对立的结构模式在文学史上大量存在。巴尔扎克在给阿柏朗台斯公爵夫人的信中写道:“就我所知,我的性格最特别。我观察自己如同观察别人一样;我这五尺二寸的身躯,包含一切可能有的分歧和矛盾。有些人认为我高傲、浪漫、顽固、轻浮、思想散漫、狂妄、疏忽、懒惰、懈怠、冒失、毫无恒心、爱说话、不周到、欠礼教、无礼貌、乖戾、好使性子,另一些人却说我节俭、谦虚、勇敢、顽强、刚毅、不修边幅、用功、有恒、不爱说话、心细、有礼貌、经常快,其实都有道理。说我胆小如鼠的人,不见得就比说我勇敢过人的更没有道理,再如,说我博学或无知、能干或愚蠢,也是如此。”[2]巴尔扎克的这些二项对立的性格反映在他的作品里,形成了美丑并存、善恶同在、真伪共生的错综复杂的人物性格的群体。[1](P172)这些二项对立的具体思想和内容是靠语言结构叙述来完成的,文学这时成了语言状态本身的一种语言。巴特因此下了结论说,“在叙事作品中‘所发生的事’从(真正的)所指事物的角度来说,是地地道道的子虚乌有,‘所发生的’仅仅是语言,是语言的经历,语言的产生一直不断地受到热烈的欢迎。”[3]拉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里面也引进了一些语言学的观点,认为下意识只有借助于结构语言学才能科学地描述:“无意识的话语具有一种语言的结构”,他还从语言学角度来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概念。[4](P258)这样一来,一个以语言结构为模式的结构主义话语权威中心建构了起来,一切文本的创作、分析、解读、批评都指向这个话语权利中心,以至于不敢越雷池一步。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当时在“五月风暴”中,情绪激昂的学生们走上街头,使法国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和惊吓,而结构主义学者们却躲进书斋,不出面支持学生运动,以保持整体结构次序的平衡和稳定,显得十分保守。这时激烈的学生运动开始引发了对整体、结构、次序、层次和权威中心主义的猛烈抨击,转而相信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这是对“中心”的怀疑和疏离的反叛行为,标志着解构主义的开始。德里达1966年在霍普金斯大学所宣读的论文《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明确表明了结构主义的结束和解构主义时期的到来。从此之后,德里达开始了他的解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猛烈抨击。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从结构主义的鼻祖———结构语言学那里开始解构起。索绪尔认为:“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同时不切开反面。同样,在声音里,我们不能使声音(能指)离开思想(所指),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5](P151)德里达则把这种能指和所指称作形而上学的神学中心论,因为他认为这种将任意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局限于能指,而不是用于包括所指在内的整体做法表明:能指与神学逻各斯中心主义有一种直接关系,这样的能指犹如始终依附于其所指对象一样,始终求助于一种创造的生存或一种既定的思想性言语。[4](P368)德里达很清楚地认识到摆在他面前的历史重任:一定要打破这种千百年来的形而上学思想,以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意味着今后的文本和文本语言开始游离和疏远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中心,使得文本和文本语言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地边缘化,这也为后现代主义时期出现的“失语症”提供了理论的脚注。2 从整体到破碎。结构是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但是也引起了学者们的不同解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征: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整体性是按一定规律组合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转换性也叫同构性,即结构内部各要素按一定规律交换,这些转换规律起建造结构作用,决定结构的界线。自律性指结构内部各要素相互制约、互为条件而不能被外部影响的性质。[6]结构主义的整体性(以及文本叙述性的研究)为文本解读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具,例如,普罗普对神话故事主张系统描写而不重视起源探索的方法受到了列维 斯特劳斯的赞扬。[4](P234)普罗普发现,“童话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4](P235)的特点,体现了他在童话文本整体性观照下的逻辑判断。“如出一辙,千篇一律”是童话的表层结构,是可以感知的,是不需要作过多分析就清楚明了的。但最让人费解的是深层结构,它是潜伏在文本中的深层意义单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用抽象的手法,在叙述的整体性下面把这种深层意义单位找出来。阿于格雷马斯在《故事的结构分析》中,把神话归结为三大要素:[1](P186)(1)结构———神话的结构法制:A 叙述类型为所有神话故事的结构属性总和而成;B 叙述类型既要视神话为一个跨语句单位即规范系统,又要体现由叙述方式显示的内在结构。(2)规约———给叙述单位(意群)归类:A 试验意群(考验);B 契约意群(缔约与废约);C 分离意群(出发与回程)。(3)信息———即神话语音符号的特殊意义:A 叙述信息———处于叙述层次的阐释;B 处于结构层次的阐释———结构性信息。从阿于格雷马斯把神话归为三大要素来看,结构主义叙述学是要把文体体裁作为一种系统化符号规范,以突出对文本思考、分析的整体性。解构主义也是从文本的系统化和整体性出发,但它的目的不是去使文本“系统化”和“整体性”更加完善,而是要摧毁这个系统和整体,把它们肢解得支离破碎。德里达就是通过把固定的系统或整体次序推翻,并加以颠倒来实现他的解构的。他认为,“在传统的二项对立的哲学观念中,对立面的平行并置是不存在的,在的等级关系中,对立双方中的一方总是统治着另一方(价值论意义上的,逻辑意义上的,等等)。要解构这一对立面,首先就要在特定的情况下将这种等次关系加以颠覆。”[7]为了实现他的颠覆思想,他首先从消解语言中心主义做起,有目的地创造了一个十分艰深难懂的概念:“分延”(differance)。这意味着再也不存在着所谓的语词和本源的恒定意义,一切符号意义都是在一个巨大的符号网络中被暂时确定,而又不断地在区分和延搁中出现新的意义。文本新的意义同样又在延搁中区分,在区分中延搁,出现另一个新的意义。这样一来,系统被瓦解,整体被破碎,一个文本可以像“魔方”一样在“区分”和“延搁”中诞生出无穷无尽的意义来。除了分延,德里达还创造出了“播撒”“踪迹”和“替补”这三个重要的概念。“播撒”是德里达对“分延”概念的进一步扩展。文字的分延使意义的传达方式不可能是直线般的,也不可能像形而上学那样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而是像撒种一样,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播撒开来。“踪迹”表示原始的迷失,它是在场中的不在场,是存在的影子。“替补”是一种补充和增加,但暗示着一种根本的空缺。这几个概念从根本上肢解了结构主义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就好像一块手表被拆开了以后再也不能够重新装上一样(米勒语)。3 从意义到虚无。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关心同一个话题:文本的意义。结构主义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意义的结构,以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并不因为其具体表现而穷尽。它包含迄今为止从未说过的潜在语句,而这些语句则能呈现意义和语法结构;对于一个学会了英语的人来说,由于他有理解从未接触过的语句的能力,他就具备了超出其语言表现的语言能力。”[8](P30)结构主义就是要想在一个稳定的结构里,以理性的态度去寻找潜在的话语意义。其实,早在结构主义作为一种“主义”出现之前,意大利的维柯就已经试着去找出某种文本意义结构,他在《新科学》里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构造一种“人的物理学”,寻求出早期人类思维的“结构”。到了列维 斯特劳斯那里,已经形成了《结构人类学》,他发现:(1)结构中任何一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2)对任何一结构来说,都可能列出同类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化。这样一来,文本的意义就可以框架在一个恒定的模式中,以至于不被“误读”。 这种重复的结构突出了文本的深层意义:人类语言的无意义、无逻辑以及生命的空虚、无望和一种漫不经心的残酷。虽然解构主义关心文本的目的也是为了发现意义的存在,但它是通过破坏永恒不变的意义结构来使意义变得虚无缥缈。德里达用“意义链”来取代“结构”。由于意义链是无限制的、非目的性的,所以它排除了以为在系统中有一个具有统治作用的整体想法;又由于它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所以它本身就不会降到整体或对象的地位上去。[4](P365)“意义链”失去了“对象的地位”,只能在空中游离,没有了任何根基,所以意义永远变得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的文本解读永远是一种“误读”。德曼强调文本语言符号与意义的不一致性,认为一切语言都有修饰成分(如隐喻、象征等),因此一切语言都有欺骗性、不可靠性和不确定性。他在《盲视与洞见》一书中指出,阅读中这种由批评家的无意的移置中心所形成的并在自身解构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就是一种“盲视”,而批评家只有借助某些盲视才能够获得“洞见”。在这个意义上,德曼的观点是洞见建立在洞见所驳斥的假定之上,洞见寓于盲视之中。[10]无疑,这种观念使德曼完全滑进了虚无主义的深渊,因此文本意义对解构主义来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是根本触摸不到的“幻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