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1太空漫游演的什么?没看懂放的什么剧情?

2.有一部美国**和2001太空漫游很类似,结局是黑石头变成无数多,把星球吞噬了,最后星球爆炸,新的太阳诞生了.

3.为什么说《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片中的经典

4.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

5.2001太空漫游的到底在讲什么?

2001太空漫游演的什么?没看懂放的什么剧情?

太空漫游是什么服务-太空漫游里超级电脑系统

本片讲述的是,为了解开神秘的石柱突然屹立于地面并攻击人的秘密,原子动力太空般帝斯卡巴里号出发飞往距离八亿公里远的木星。此宇宙飞船的成员包括波曼船长、布鲁飞行员及三个在圆筒内冬眠的队员等五人。途中电脑HAL发生错乱,破坏了冬眠装置,布鲁被诱出船外,于黑暗的太空中被杀,波曼船长则被困在母船中,与之展开生格斗,结果人类终于获胜的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一群草食人猿正在广袤无际的非洲沙漠中觅食,当他们从睡梦中醒来,发现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平地而起,他们欢呼雀跃起来,在巨石的指引下,他们学会将骨头当作工具和武器,开始猎食动物,并收复了同类抢占的失地,随着他们的首领将骨头抛向空中,画面切换至数百万年后的未来。

2000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前往人类的月球基地,奉命调查月球上的不明物体,那是一块被埋藏了数百万年的黑色石板,与远古时期人猿们发现的石板相仿。在弗洛伊德等人进行实地考察时,太阳升至石板上空,石板随即发出了刺耳的无线电信号。

18个月后,“发现一号”太空船向木星进发,除了飞行员大卫·鲍曼和弗朗西斯·普尔之外,飞船上还有三名处在冬眠状态的科学家和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掌控整个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飞行途中,哈尔突然向鲍曼报告控制通讯装置的某个零件将在72小时内发生故障,

可经过检测之后,鲍曼和普尔发现哈尔所说的故障零件一切正常,他们与地面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得出了哈尔作出错误预测的结论,两人震惊不已,因为哈尔9000型电脑从未出过任何差错。鲍曼和普尔开始质问哈尔,而哈尔建议将零件放回原处以观后效。

为了避免让哈尔偷听到谈话内容,鲍曼和普尔躲进太空舱中交谈,普尔坦言感觉不妙,认为如果一旦证实哈尔出错,就必须将其关闭。两人万没想到,虽然哈尔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却可以透过窗口读取唇语。哈尔决定先发制人,他用太空舱撞断了正在更换零件的普尔的氧气管,令其漂浮在太空中。鲍曼出舱营救,而冬眠的三位科学家随即因电脑失灵而悉数丧生。

哈尔拒绝为返回的鲍曼打开舱门,万般无奈之下,鲍曼冒着患上减压病的危险通过紧急密封舱进入飞船,直奔哈尔的逻辑记忆中枢,当哈尔被彻底关闭时,鲍勃发现飞船已经飞抵木星。鲍勃乘太空舱驶离飞船,在木星轨道上发现了又一块黑色石板,

接近石板的鲍勃突然高速穿过一条五彩斑斓的隧道,最终置身于一间风格古朴华丽的卧室。鲍勃迅速老去,在垂之际,第四块石板出现在床边,石板将他变成透明光团中的胎儿——星孩,星孩凝视着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来。(故事结束)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大卫·鲍曼 演员?凯尔·杜拉

宇宙飞船“发现者号”的船长,是飞船上两个清醒的船员之一,前往木星研究神秘的黑石碑。

2、弗兰克·普尔 演员?加里·洛克伍德

大卫·鲍曼的搭档,与鲍曼共同策划关闭哈尔,但被哈尔察觉。

3、哈尔 9000演员?道格拉斯·雷恩

掌控“发现者号”的人工智能,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能模拟出大部分人脑的活动。

4、海伍德·弗洛伊德 演员?斯坦利·库布里克

一名博士,前往人类的月球基地,奉命调查月球上的不明物体。

有一部美国**和2001太空漫游很类似,结局是黑石头变成无数多,把星球吞噬了,最后星球爆炸,新的太阳诞生了.

《2010威震太阳神》,是《2001太空漫游》的续集。

译 名 2010:威震太阳神/二零一零

片 名 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 

年 代 1984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神秘/科幻/惊悚/冒险 

语 言 英语

剧情简介

公元1999年,美国人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石板(被命名:太古石碑,石板向木星方向发出了一道不明讯息)并由佛罗伊德教授带回地球后珍藏。 公元2001年,美国发现者号飞船指挥官鲍曼大卫带队考察木星(美国独立考察队),发现者号飞船的智能电脑哈尔9000不知什么原因,杀了除指挥官大卫鲍曼的所有乘员(大卫及时关闭了哈尔才得一幸免)。后来大卫在木卫一(欧罗巴)与木卫二(伊奥)间发现了一块同月球上的石板比例一样,但更巨大的石板,在其去查看时不知所踪,唯一留言是“上帝啊,这里全是星星……” 现在,公元2010年,美国与苏联间冷战不断,不断进行军备竞赛,两国关系紧张。这时苏联的奥洛夫号飞船先于美国第二艘正在制造中的飞船完工,准备探索木星,为了避免美国前车之鉴,邀请佛罗伊德博士及哈尔9000的设计者等人作为观察员参加这次探险(美国也是为了能搞清上次的事件并回收发现者号飞船)。 飞船准时出发并抵达木卫一欧罗巴,在对欧罗巴的无人探测时,发现上面存在有机物,当准备进一步探测时,探测器被一道闪光击溃,飞船也被影响远离了欧罗巴。由于两国的政治关系,所有人都未进行更深入的探查…… 经历了一场危险的“空气刹车”后,苏联奥洛夫号飞船终于靠近了美国的发现者号飞船,佛罗伊德等人进行太空行走,登上了发现者号飞船,重启了哈尔9000,恢复机能的发现者号飞船与苏联奥洛夫号飞船实现了对接。在检查进程中,发现电脑哈尔9000被美国政府秘密植入的保密指令与哈尔9000的原设定发生了冲突,导致故障,哈尔9000杀了发现者号飞船上的一批航天员。但是却找不到关于指挥官大卫的信息,大卫出外探查时到底看到了什么,回到飞船上没有,一切谜都指向了木卫一与木卫二间的石板…… 下一步是对石板进行探测,石板的构造超出了人类的想像,调查无果,还失去了一名苏联队员。此时,通过与地球通讯得知,苏联与美国彻底决裂,并要求双方都回到自己飞船,并不能互相通信,否则视为通敌或叛国,无奈之下,佛罗伊德等美国乘员只能回到美国的发现者号飞船上。在设定好了的100天左右后启程返回地球程序之际,佛罗伊德博士突然收到了原发现者号飞船指挥官大卫的信息,警告他们两天内必须离开木星轨道返回地球,否则会有危险,并在佛罗伊德博士面前显示了一些异化特征!怎么办?如果要两天内启程返航,因为地球的运动轨道较远,两国飞船所剩燃料都将不能到达地球,如果不能在两天内启程离开木星轨道,又有生命危险?在此危难之际,苏联与美国的宇航员们再度合作,打算以美国发现者号飞船作为发射器,苏联奥洛夫号飞船作为返回器,联合完成发射返回地球。 正当在紧张布置返航时,木星表面发生了异变,大量石板正逐渐吞噬木星,千钧一发之际飞船顺利发射,木星也发生了大爆发,变成了太阳!2010年在地球上仰望天空,可以看到两个太阳。 在发现有机体的欧罗巴卫星上,由于木星的照耀,上面呈现一片生机,而且还有一块石板.....整个影片至此结束。带给人们无限暇想......

为什么说《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片中的经典

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人类进入外太空和实现登月等重大科技进展,世界影坛上掀起了一轮太空科幻**的新高潮。在此期间,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幻影片纷纷出炉,让科幻迷们有机会欣赏了一出出波澜壮阔的饕餮盛宴。这其中的代表作就有1968年的《2001 太空漫游》,1977年的《星球大战1》以及1982年的《星球大战2》和1983年的《星球大战3》,1979年的《异形1》,1982年的《银翼杀手》,1984年的《终结者1》,1982年的《E.T外星人》等。这其中尤以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它开创了太空科幻**的先河,以至于后期类似题材的**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它的影响,有些影片干脆就安排一段情节以向它致敬。

那么,这部被广大影迷奉为经典得影片到底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呢?我们就来看一下它的伟大之处吧。

首先,科幻影片不可或缺的元素— 超凡的想象力奠定了本片迄今为止都无法被超越的先驱位置。从太空行走,太空维修机器人以及机械手,模拟重力,巨大的环形空间站,超级智能计算机,梦幻般绚烂的外太空以及充满未来感的宇宙飞船,太空食品等等,这些都超出了当时普通观众对太空的想象和感受,以至于人们会毫不怀疑的相信,外太空就是影片里描述的样子。同时,考虑到这是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影片,你就会感叹它是如此的超前和具有先驱意义。

为什么说《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片中的经典?

巨大的环形空间站成为后来科幻**争相效仿的模型

为什么说《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片中的经典?

**中描绘的月球表面,这可是人类登月之前啊

为什么说《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片中的经典?

太空机器人和机械手

其次,从影片的叙事节奏,台词运用到摄影都堪称典范。可能有些人认为影片的叙事节奏沉闷缓慢尤其是那大段的没有一句台词的太空舱在宇宙飞船外部缓慢漂浮的场景让人无法忍受,其实这正是太空漫游的主题。在浩瀚深远漆黑一片的太空中,白色的宇宙飞船和身穿红色太空服的宇航员的身影在缓慢漂浮,让人觉得时间与空间这一对宇宙中的永恒的元素在这一刻凸显的如此清晰与重要,巨大的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与几乎停滞的但又飞速流逝的时间相互交错,人类在其中显得如此渺小与孱弱,同时又是那么的醒目与唯一,这恐怕就是影片想给人以启发的主旨吧?

为什么说《2001太空漫游》是科幻片中的经典?

接下来,影片的另一经典我想就在影片的配乐上了。其中最著名的两段主题配乐采用了著名圆舞曲小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前者被多次用来配合优美的太空穿梭和行走,将美轮美奂的太空渲染的华丽多姿,如梦如幻。而后者则在影片的开端和结尾以气势磅礴的登场让人感受到宇宙的宏大,生命的神奇与无休止的轮回,那种振聋发聩的震撼力让人们不得不严肃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

的确,除了上述属于**艺术领域的不朽篇章之外,影片还开启了关于科幻片更为重要的哲学探讨,那就是人类的未来,确切的说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其实,影片的三大段落就是本着这个时间划分分别讲述的。在影片的第一部分—“人类的起源”里面,远古时代的大猩猩受到宇宙中神秘的能量体,一个黑色方碑的启迪完成了从原始动物到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而进化成能在太空穿梭的现代人类,这一阶段一直发展到人类在月球发现了同样的黑色方碑为止。这个方碑指向了苍穹中的木星,隐含着人类将走出自我,探寻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

第二阶段,“木星任务”。这里影片可以说回归到了传统意义上的科幻题材。人类在超级计算机哈尔的协助下开始了木星的探索之旅,而这个任务到底是什么,只有哈尔和处在背后操控的统治当局知道。在旅途中机器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哈尔从从属与协助的角色逐渐演变为控制与主导,在将多数宇航员杀之后,唯一幸存的宇航员大卫最终关闭了哈尔的主控板,在逐渐丧失意识的过程中,变得语无伦次的哈尔最终唱起了自己的挽歌。同时,那神秘的代表机器人灵魂的红色摄像头最终熄灭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年以后的科幻动画影片《机器人总动员》里面,控制人类的超级电脑AUTO也采用了与哈尔相同的红色摄像头造型)。人类最终主宰了自己的命运,直到那神秘的黑色方碑再次在宇宙中出现。

第三阶段,“木星和无限苍穹”。这是本片最让人难以理解同时又引发无数争论的章节。抛开如何解读不断出现在大卫眼前的正在进餐的老年自己和在床上濒的自己以及化身为婴儿,成为一个新星体的自己不谈,这里我想说的是那个总在关键时刻出现的黑色方碑。是不是这个方碑预示着在人类的进化当中,不管不同形态的生命体如何轮回,宇宙中的那种超能量体都起着主宰人类命运的作用呢?影片没有直白地给出答案,而是故意将这个问号留给了坐在屏幕前的观众。影片的结尾是在漆黑一片的苍穹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铿锵有力的序曲骤然响起,仿佛宇宙中的一道光,又仿佛人类寂静灵魂中的一声号角,唤醒了人类的崭新黎明!

正如前面所说,本片之所以伟大除了自身在探讨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之外,更多的哲学意义在于唤起人类对自身起源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地球人类如何认知广袤外太空的思考。这里面既有宗教隐喻(比如有人将黑色方碑理解为创造人类的上帝),也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还有关于生命与亡,毁灭与新生的联想(比如最后一章中那五彩斑斓的发光体可以理解为宇宙大爆炸这种象征着亡与毁灭的现象,而通过那个包含着婴儿的星体也可以联想到宇宙中的新星诞生)。

影片正是通过这种无法一时找到答案的设问而成为常看常新的经典,在影片上映几十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成为人们争相回顾与效仿的模板。在后续的科幻题材的影片中,也不时的有向大师致敬的场景出现。如前面提到的《机器人总动员》里面的AUTO的造型,还有地球上幸存的唯一生物小强蟑螂也以哈尔命名。同样,在《机器人总动员》里前20分钟没有对白,前40分钟没有人类对白也和本片保持了高度相像的风格,难道这是偶然的吗?

除此之外,在《地心引力》里面出现的太空漫步也与《2001太空漫游》中的场景类似,但是考虑到人类在1965年才实现第一次太空漫步,1969年才实现登月这些事实,不得不说影片《2001太空漫游》的开创意义。

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

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1

 开篇的序中阿瑟就写明了其中心想法,而与此同时,不得不感叹,他早在1968年就已经洞悉了关于宇宙的惊人秘密。他写道,地球上活过的人应当有一兆,而宇宙有大约一兆颗星星,因此他大胆推测,太空中有足够的土地潜在着我们未知的生命,但为何至今人类没有遇见过外星生命呢?

 他用这部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但真相一定更在意料之外。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神秘的黑色石板,在史前时代启蒙了地球人类的文明,300万年后,人类在地球上发现了同样的石板,而石板在出土瞬间立即朝土星方向射出电子信号,美国派太空船发现号远征土星,追查真相,然后在接近土星途中,太空船的超级电脑哈尔发疯,害了三名冬眠的太空人,并把副驾驶普尔变成太空漂浮物,只有船长戴维鲍曼逃脱一劫,幸存的浪漫,关闭了哈尔的人工智能,独自抵达木星,又发现了一块更大的黑石板,当鲍曼驾驶活动舱时间这块石板是不料意外的被吸入其中,并在这种神秘的宇宙力量的作用下,成功的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生命——星孩。

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2

 之前看完宝树的《时间之墟》,对于现实世界的时间循环现象做了一个可能的推断——循环时空下的生命体其实只是宇宙高维文明为了研究宇宙文明演进而复制的意识,也就是说人类本体已经消亡,但是其意识却被外星文明保存下来放进培养皿中(相当于人类社会的电脑)继续培养。当时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意识体究竟还能否称之为生命?因为对于意识体而言,他们是真切活着的,只是躯壳与人类或者任何一种已知的生物不一样而已。

 最近看了阿瑟·拉克尔的《2001太空漫游》,里面关于宇宙文明进化的概念设计非常有意思,虽然可能还局限于三位空间内。在拉克尔架构的世界里,高级智慧生物为了寻求永生,开始尝试各种实验,“尝试在空间本身结构里储存知识,将思想永恒地储存在凝冻的光之点阵中”,从血肉躯体进化到机械躯体再到最后的辐射能生物,最终摆脱物质束缚。这种生命形态感觉非常近似于《时间之墟》中被复制的意识体,区别可能仅仅在于是否被高维生命控制。

 从生命形态这一层上进一步延伸,忽然有了一个感觉有点不找边际的设想——关于人类魂灵。宇宙生命形态的原初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就是高维生命终极进化后所剥离出的那一层不可捉摸的意识?人类之所以能拥有智慧是不是仅仅是因为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可以装载混沌意识体的生命结构?那么魂灵,实际上说的就是这层意识吧。人类的亡以及其他物种的衰亡,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躯壳在时间的流逝中已经不足以抵挡意识能量的侵蚀,最终出现的机器损坏。

 《2001太空漫游》里面提到了那个高维生命的存在地,那里的天空犹如南极的“乳白天空”一样,让人完全无法辨别远近与方向,这也许就是《时间之墟》里所说的那片意识之海吧?混沌的意识体一个又一个的从这里出发,附着在被激活的生命结构里,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演变进化,最终再次摆脱躯壳回归原初的形态,只不过到最后,混沌消散,智识降临!

 那么,下一站呢?觉醒的魂灵将在哪一个躯壳中迎来新生?

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3

 这本书,读了两遍。

 一遍是拿到书后,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要读完,由于太迫切了,感觉有些地方读得太快,而且又是晚上,有点困,感觉读得不够细致。

 所以,读完一遍以后,又用较慢的速度,读了一遍。阿瑟的描写,是应该用慢速体会的,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太空的瑰丽神秘,如在眼前。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两处。

 一处是哈儿在“临终”前发出的声音,一个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对人类带来危险后,被毁灭如同宿命(说来也不算是被彻底毁灭,因为另外的介绍说后来被修复),那一大串看上去很零乱的话语,是哈儿被灌输的智慧,如同一个孩子在早期学习历程中的记忆,然后,归于虚无。

 另外一处,是鲍曼穿越星门,变成了星童。婴儿,意味着新生,也是生命形式转换过程中的桥接,这个寓意自然好懂,只是,感觉上仍然震撼。

 刘慈欣曾经说,他在读过《2001太空漫游》后仰望星空,深觉震撼,我也有类似的感觉,当然,读《三体》时也是这样。人,无知有无知的快乐,有知,有有知的痛苦和快乐,而我仍然渴求后者,我知道生命如此短暂,但又总觉得,如此设定恰是最好,如果生命没有尽头,时间可以任意挥霍,很多事情反而不会再觉得美好。生活于尘世之中,每天面对琐屑的烦恼,然而这也仍然是体会生命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独到体验。人莫不有生,莫不有,然而在生与之间的这个历程,如此多样。也许可以说,这是另一重震撼,只是因为,人们大多习以为常,所以不觉得有什么,人们即使偶尔仰望星空,也还是专注于尘世。

 在我有生之前,普通人也可以自由地到太空漫游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这并不是多么重要,因为在意像中,已经游过了,即使没有身临其境,也已经明白那种感觉,明白到不管是星空还是尘世,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活着、不断创造,是最佳的选择。

太空漫游系列读后感4

 《2001:太空漫游》是克拉克写的书,是斯坦利·库布吕克拍的.**,其实这个构想基本是两人共同完成的。你知道这两个人的分量么?我简单说一下,关于阿瑟·克拉克,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阿瑟·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说家。关于斯坦利·库布里克,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神殿的最高处,在上帝的下面,坐着斯坦利·库布里克。

 如果你看过**,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这两个人合作的东西,能凌驾于一切之上。无论有多少人重复地说过这部作品的伟大以及不可超越,我们在每次读完之后依然会发自肺腑地再说一遍,这是一部伟大的、不可超越的作品。在它面前,所有的一切黯然失色,这里的一切,包括你以人类目前的智力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包括杨树柳树,包括教皇总统,也包括地球太阳,甚至是你所了解的整个宇宙。

 这是1968年问世的作品,他们从很早就开始筹划了。他们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爱因斯坦刚刚去不到十年,那离现代科技的轴心时代很近。他们大概是习惯了那个年代的感觉,所以,没有料到像是爱因斯坦这种人物一百年里只可能出一个的,所以,他们按照当时的进度预测了一下,2001年,人类将在太空漫游。

 这正如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不仅仅是爱因斯坦,包括他们两个人,也都是这样的,“一百年间,人不两见”。所以,人类无法跟得上他们的脚步,就好比爱因斯坦在世时没几个人能听得懂相对论一样,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去多年,也没人能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在太空漫游。我从书的后勒口摘了这么几句话,简单表达一下它的现实意义。

 1968年,“阿波罗8号“航天员在全体看过《2001:太空漫游》后,才出发前往月球。

 1970年,“阿波罗13号”遭遇意外,向任务中心报告的第一句话是:“休斯顿,我们出问题了。”几乎和本书所言一模一样。

 1971年,美国宇航局送给克拉克一个登月舱着陆地点模型,并铭文写道:“阿波罗15号全体成员,感谢您对太空的想象力。”

 1977年,“旅行者号”探测器应用了本书中所预言的技术,并于2013年9月13日代表全人类首次成功飞出太阳系。

 1981年,“旅行者号”探测器传回第一批土卫八,其景象与本书中所描述的竟然完全一致。

2001太空漫游的到底在讲什么?

4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大猩猩在非洲草原上生活,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尸的骨头可以用来当工具,甚至当武器,但某一天不知哪儿来的一块长方形黑色巨石给了他们启发。于是,人类往前进化了关键的一步。2000年,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相同的一块黑石,这块石头还向木星发出强烈的信号。美国政府于是派出一艘宇航船前往探个究竟,船上有两名宇航员,3名被置身于冬眠状态的科学家,还有一台名叫哈尔的超级电脑。哈尔装有人类的感情,同时他是惟一掌握这次行动真实意图的一个。但在半途中,宇航员怀疑哈尔出差错,他们打算关掉哈尔的部分功能。不料哈尔会看嘴形,事先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于是他乘其不备,杀了沉睡的科学家和其中一名宇航员。剩下的宇航员大卫跟哈尔展开殊搏斗,终于制服了哈尔。他只身前往木星,并在那里见到了另一块黑石。影片结尾处颇为神秘,出现了巴洛克式的古典室内景,大卫在迅速衰老,他的卧室里又出现了黑石。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婴儿,在太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