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第一个系统是怎么写出来的

2.Power Mac G4 Cube的历史及销售

3.请教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毕业论文题目什么相对来说简单些。 那些什么管理系统是不是简单点啊?

4.云计算前景好么?

5.谁知道Google为什么要推手机操作系统?

芯片和电脑系统新闻稿题目,芯片科技新闻

2007年是“晶体管”诞辰60周年,然而说到“晶体管”这个专业名词,也许您并不熟悉,而Intel本周一放出官方新闻稿,宣布他们将在12月16日庆祝晶体管的60周岁生日,所以我们就借由Intel的工艺发展史来向您讲述,处理器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

11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块个人微型处理器4004诞生

11年1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微处理器—4004,从此这一天被当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而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这款4位微处理器虽然只有45条指令,每秒也只能执行5万条指令,运行速度只有108KHz,甚至比不上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但它的集成度却要高很多,集成晶体管2300只,一块4004的重量还不到一盅司。这一突破性的发明最先应用于Busicom计算器,为无生命体和个人计算机的智能嵌入铺平了道路。

4004微处理器

Busicom最初是需要12个定制芯片。而英特尔工程师霍夫提出了通用逻辑设备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更出色、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正是由于他的提议才使得微处理器得以开发。起初,Busicom向英特尔支付了60000美元,获得了微处理器所有权。在认识到“大脑”芯片的无限潜力之后,英特尔提出用60000美元换回微处理器设计的所有权。Busicom同意了英特尔的请求。11年11月15日,英特尔面向全球市场推出了4004微处理器,每个售价为200美元。

4004微处理器

编号为4004,第一个“4”代表此芯片是客户订购的产品编号,后一个“4”代表此芯片是英特尔公司制作的第四个订制芯片。这种数字代号却延用至今。霍夫终于如愿以偿,他在世界第一个微处理器上,集成了2000多个晶体管,发明了世界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4004,在电子计算机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4004芯片基本具备了微处理器的特点,用它来做计算器,改变了传统计算器的形象。用4004芯片后,再配用一块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移位寄存器,再加上键盘和数码管,就构成了一台完整的微型计算机。

12年:8008 微处理器

让英特尔以外的是推出4004芯片后,业内的反应相当平淡。一些分析家称这款芯片虽然有些意思,但4004的处理能力实在有限,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然而,当一年后英特尔推出其8008微处理器时,业内的目光都几乎集中到了英特尔身上。8008频率为200Khz,晶体管的总数已经达到了3500个,能处理8比特的数据。更为重要的是,英特尔还首次获得了处理器的指令技术。

8008微处理器

8008它的性能是4004的两倍,拥有3500晶体管数量,速度为200KHz,并且于14年被一款名为Mark-8的设备用,Mark-8是第一批家用计算机之一,此时台式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最初雏形。

8008微处理器

8008芯片原本是为德克萨斯州的Datapoint公司设计的,但是这家公司最终却没有足够的财力支付这笔费用。于是双方达成协议,英特尔拥有这款芯片所有的知识产权,而且还获得了由Datapoint公司开发的指令集。这套指令集奠定了今天英特尔公司X86系列微处理器指令集的基础。

14年:8080微处理器

在微处理器发展初期,具有革新意义的芯片非Intel8080莫属了。英特尔公司于14年推出了这款划时代的处理器,立即引起了业界的轰动。由于用了复杂的指令集以及40管脚封装,8080的处理能力大为提高,其功能是8008的10倍,每秒能执行29万条指令,集成晶体管数目6000,运行速度2MHz。

8080微处理器

与此同时,微处理器的优势已经被业内人士所认同,于是更多的公司开始接入这一领域,竞争开始变得日益激烈。当时与英特尔同台竞技的有RCA(美国无线电公司)、Honeywell、Fairchild、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AMD、摩托罗拉以及Zilog公司。值得一提的是Zilog,世界上第一块4004芯片的设计者Faggin就加盟了该公司。由该公司推出的Z80微处理器比Intel8080功能更为强大,而且直到今天这款处理器仍然被尊为经典。

8080微处理器

8080有幸成为了第一款个人计算机Altair的大脑。据说Altair这个名称是源自《星际旅行》电视节目中一个星际飞行(Starship Enterprise)的目的地名称。计算机爱好者花费395美元即可购得 Altair 套件。数月内,Altair的销售量达到数万台,造成了电脑销售历史上第一次缺货现象。这足以看出来8080对于电脑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8 年:8086-8088微处理器

18年,英特尔推出了首枚16位微处理器8086,同时生产出与之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同的指令集,以后英特尔生产的处理器,均对其兼容。趁着市场销售正好的时机,以及市场需求的提升,Intel在同一年推出了性能更出色的8088处理器。三款处理器都拥有29000只晶体管,速度可分为5MHz、8MHz、10MHz,内部数据总线(处理器内部传输数据的总线)、外部数据总线(处理器外部传输数据的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为20位,可寻址1MB内存。首次在商业市场给消费者提供了更自由选择。

8086微处理器

8088微处理器

同时Intel成功将 8088 销售给 IBM全新的个人计算机部门,1981年,IBM推出的首批个人电脑机选用了英特尔8088芯片,使得8088成为了IBM全新热销产品IBM PC的大脑。本来IBM准备用摩托罗拉的芯片,但是最终阴差阳错,还是由8088芯片承担了这项光荣的使命。随着个人电脑的流行,英特尔也开始名扬四海。8088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顺利跻身财富500强之列,《财富》杂志将该公司评为“七十大商业奇迹之一(Business Triumphs of the Seventies)”。事后,英特尔高度评价了与IBM这笔交易的重要性。的确,如果没有这笔交易,很可能现在芯片市场是由摩托罗拉等一统天下。

1982年:80286微处理器英特尔的最后一块16位处理器

80286(也称286)是处理器进入全新技术的标准产品,具备16位字长,集成了14.3万只晶体管,具有6MHz、8MHz、10MHz、12.5 MHz四个主频的产品。286是Intel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处理器,即可以运行所有针对其前代处理器编写的软件,这一软件兼容性也成为了Intel处理器家族一个恒久不变的特点。该产品发布后的6年内,全世界基于286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便达到了大约1500万台。

80286微处理器

80286微处理器

1985年:80386 英特尔的第一代32位处理器

此后,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开始进入到了32位时代。为适应企业的全球化发展,1985年秋,英特尔再度发力,并且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伦敦、慕尼黑、巴黎、旧金山和东京同时推出了Intel 80386处理器。这是英特尔第一款32位处理器,集成了27万5千只晶体管,超过了4004芯片的一百倍,每秒可以处理500万条指令。同时也是第一款具有“多任务”功能的处理器,所谓“多任务”就是说它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程序程序的指令,这对微软的操作系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80386微处理器

80386微处理器

Intel RapidCAD 被遗忘的微处理器

还有一款微处理器被很多人忽视,这就是Intel RapidCAD。RapidCAD是英特尔有史以来第一款为旧款个人计算机所提供的升级套件(也就是OverDrive的始祖)。原386的使用者不需要更换主机板,只要把RapidCAD买回来将主机板上旧有的中央处理器芯片(CPU)替换掉,就可以享受接近486的运算能力。RapidCAD其实就是把486 DX芯片去掉内部高速缓存然后装入386的封装里面,RapidCAD也不支持486增加的新指令。不过由于386封装的频宽限制,RapidCAD对整体的效能提升比不上直接升级到486 DX。相同频率下,486 DX可以有比386/387快上两倍的速度,而RapidCAD在整数运算方面最多只能提升35%,在浮点运算方面,则可以提升将近70%。

Intel RapidCAD

Intel RapidCAD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是由两颗芯片组成,缺一不可。这归咎于486 DX内建浮点运算器(FPU),而386则是将浮点运算器分开(就是387)。由于RapidCAD-1本身就含有浮点运算器(因为它就是486 DX阉割版),根本不需要387,所以RapidCAD-2就是用来替代原来主机板上的387芯片。RapidCAD-1负责所有的运算,而RapidCAD-2则是负责装浮点运算器,以防止旧有主机板以为没有安装浮点运算功能(尤其在执行286/287的程序时)。市面上有时候把RapidCAD-1与RapidCAD-2分开卖,这是就是不了解RapidCAD运作方式的结果。

1989年:Intel 80486 英特尔最后一款以数字为编号的处理器

1989年,英特尔发布了Intel80486处理器。486处理器是英特尔非常成功的商业项目。很多厂商也看清了英特尔处理器的发展规律,因此很快就随着英特尔的营销战而转型成功。80486处理器集成了12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25MHz逐步提升到33MHz、40MHz、50MHz及后来的100Mhz。

Intel80486处理器

486处理器的应用意味着用户从此摆脱了命令形式的计算机,进入“选中并点击(point-and-click)”的计算时代。史密森学会美国历史国家博物馆的技术历史学家 Did K. Allison 回忆道:“当时我拥有了彩色计算机,并且以很快的速度进行桌面排版工作。”英特尔486处理器首次用内建的数学协处理器,将负载的数算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显著加快了计算速度。

386和486推向市场后,均大获成功,英特尔在芯片领域的霸主地位日益凸现。此后,英特尔开始告别微处理器数字编号时代,进入到了Pentium时代。

1994年3月10日:Intel Pentium中央处理器芯片

1993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俗称586)中央处理器芯片(CPU)。本来按照惯常的命名规律是80586,但是因为实际上“586”这样的数字不能注册成为商标使用,因此任何竞争对手都可以用586来扰乱消费市场。事实上在486发展末期,就已经有公司将486等级的产品标识成586来销售了。因此英特尔决定使用自创的品牌来作为新产品的商标—Pentium。

世界上第一款Pentium处理器

Pentium处理器内部结构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用了0.60微米工艺技术制造,核心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支持计算机更轻松的集成“现实世界”数据,如语音、声音、手写体和等。“奔腾”二字频繁出现在和电视谈话节目中,使其在推出之后很快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词语。 奔腾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并且影响了PC领域十年之久,目前该“名字”依然在沿用。

Intel Pentium处理器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体管数大幅提高、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并把十年未变的工作电压降至3.3V。Pentium刚推出的时候拥有浮点数除法不正确的错误(FDIV Bug),导致英特尔大量回收第一代产品(1994年十二月之前的产品),所以有FDIV Bug的微处理器所剩不多。Pentium 50Mhz也有这个FDIV错误,不过 A80501-50 只是业界样本,从来没有在市场上出现过。上图Intel Pentium 60Mhz就是整个Pentium系列第一款产品,也是含有 Bug FDIV的一款。这颗工程样品为目前世界上有在英特尔官方纪录里最早的Pentium CPU(Q0352),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仅存的一颗。

1995年3月27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120MHz处理器,用了0.60 微米/0.35两种工艺技术,不过核心依旧由32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5年6月,英特尔发布Pentium 133MHz处理器,用0.35工艺技术制造,核心提升到由33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5年11月1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150MHz、Pentium 166MHz、Pentium 180MHz、Pentium 200MHz四款处理器,并且用了0.60 微米/0.35两种工艺技术,核心提升到由550万个晶体管组成。此时INTEL在以前设计基础上增加了L2 cache为256K和512K两种版本。

1996年1月4日,英特尔又发布Pentium 150MHz、Pentium 166MHz两款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不过核心由33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6年6月10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200MHz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不过核心还是由33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年1月:Intel Pentium MMX中央处理器

19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MMX芯片,它在X86指令集的基础上加入了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专门用来处理、音频和图象数据,使CPU在多媒体操作上具有更强大的处理能力,Pentium MMX还使用了许多新技术。单指令多数据流SIMD技术能够用一个指令并行处理多个数据,缩短了CPU在处理、音频、图形和动画时用于运算的时间;流水线从5级增加到6级,一级高速缓存扩充为16K,一个用于数据高速缓存,另一个用于指令高速缓存,因而速度大大加快;Pentium MMX还吸收了其他CPU的优秀处理技术,如分支预测技术和返回堆栈技术。

Pentium MMX中央处理器

Pentium MMX等于是Pentium的加强版中央处理器芯片(CPU),除了增加67个MMX(Multi-Media eXtension)指令以及64位数据型态之外之外,也将内建指令及数据暂存(Cache)从之前的8KB增加到16KB,内部工作电压降到2.8V。而英特尔之后的桌上型中央处理器皆包含了MMX指令。

19年:Intel Pentium Overdrive

Intel Pentium Overdrive处理器

Intel Pentium OverDrive 中央处理器芯片(CPU),又是一项英特尔造福旧计算机使用者的升级选择。Pentium OverDrive 有两种,一种(不含MMX,5V)是给80486升级用的,另一种(含MMX,3.3V)是给Pentium早期产品(Socket6, 50-66Mhz)升级的。他们都有含散热器及风扇。

Intel Pentium MMX overdrive 200

19-1998年:PentiumII处理器

19年5月7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233MHz、Pentium II 266MHz、Pentium II 300MHz三款PII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提升到750万个晶体管组成。用SLOT1架构,通过单边插接卡(SEC)与主板相连,SEC卡盒将CPU内核和二级高速缓存封装在一起,二级高速缓存的工作速度是处理器内核工作速度的一半;处理器用了与Pentium PRO相同的动态执行技术,可以加速软件的执行;通过双重独立总线与系统总线相连,可进行多重数据交换,提高系统性能;PentiumII也包含MMX指令集。Intel此举希望用SLOT1构架的专利将AMD等一棍打死,可没想到Socket 7平台在以AMD的K6-2为首的处理器的支持下,走入了另一个春天。而从此开始,Intel也开始走上了一条前途不明的道路,开始频繁的强行制定自己的标准,企图借此达到迅速挤垮竞争对手的目的,但市场与用户的需要使得Intel开始不断的陷入被动和不利的局面。

Pentium II处理器

在这个时期100MHZ频率的SDR内存已经出现在市场上,但是Intel却惊人地宣布他们将放弃并行内存而主推一种名为Rambus的内存,而一时间众多大公司如西门子、HP和DELL等都投入了Rambus的门下,不过后来DDR内存的流行也证明了Intel的失败。

19年6月2日,英特尔发布MMX 指令技术的Pentium II 233MHz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4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年8月18日,英特尔发布L2 cache为1M的Pentium II 200MHz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5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8年1月26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333MHz处理器,用了0.3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8年4月15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350MHz、Pentium II 400MHz和第一款Celeron 266MHz处理器,此三款CPU都用了最新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1998年8月24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450MHz处理器,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CPU发展到这个时期,就不能不说说Intel Pentium II Cerelon处理器。英特尔将Celeron处理器的L2 Cache设定为只有Pentium II的一半(也就是128KB),这样既有合理的效能,又有相对低廉的售价(有A字尾的);这样的策略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很快有人发现,使用双Celeron的系统与双Pentium II的系统差距不大,而价格却便宜很多,结果造成了Celeron冲击高阶市场的局面。后来英特尔决定取消Celeron处理器的SMP功能,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Pentium II Celeron处理器

赛扬300A,是一个让多少人闻之动容的产品,又陪伴了多少曾经年少的读者度过悠长的学生时代。赛扬300A,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是Intel的第二代赛扬处理器。第一代的赛扬处理器仅仅拥有266MHz、300MHz两种版本,第一代的Celeron处理器由于不拥有任何的二级缓存,虽然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但是性能也无法让人满意。为了弥补性能上的不足,Intel终于首次推出带有二级缓存的赛扬处理器——用Mendocino核心的Celeron300A、333、366。经典,从此诞生。

Pentium II Celeron处理器

1999年: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

1999年2月26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I 450MHz、Pentium III 500MHz处理器,同时用了0.25微米工艺技术,核心由950万个晶体管组成,从此INTEL开始踏上了PIII旅程。

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

Pentium III是给桌上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芯片(CPU),等于是 Pentium II的加强版,新增七十条新指令(SIMD,SSE)。Pentium III与Pentium II一样有 Mobile、Xeon以及Cerelon等不同的版本。Celeron系列与Pentium III最大的差距在于二级缓存,100MHz外频的Tualatin Celeron 1GHz可以轻松地跃上133MHz外频。更为重要的是,Tualatin Celeron还有很好的向下兼容性,甚至440BX主板在使用转接卡之后也有望用该CPU,因此也成为很多升级用户的首选。

Intel Pentium III处理器

特别指出的是,Pentium III光是桌上型就拥有Katmai Slot 1 、Coppermine Slot 1以及Coppermine Socket 370等三种不同的系列。到后期,英特尔放弃插卡式界面而又回归到插槽界面(Socket 370)。socket370封装开始推出的时候,有一部分消费者舍弃了slot1平台而选择了新的处理器。新的PGA封装分为PPGA和FC-PGA两种,前者较为廉价,因而被赛扬处理器所用,而更为昂贵的后者则被奔腾III处理器所用。例外的是:用Mendocino核心的赛扬处理器同时有这两种不同封装的版本。用PPGA封装的赛扬处理器可以通过转接卡在slot1主板上使用,而用FC-PGA封装的奔三处理器则无能为力了。

2000年:Intel Pentium 4处理器

Pentium 4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也是英特尔市场策略进入新纪元的开始。从P4开始,Intel已经不再每一两年就推出全新命名的中央处理器芯片(CPU),反而一再使用 Pentium 4这个名字,这个作法,导致 Pentium 4这个家族有一堆兄弟姊妹,而且这个P4家族延续了五年,这英特尔的市场策略是前所未见的。Penitum 4有分许多制程,Willamette 为P4最早的产品,其中还包括 Socket 423这个跟之后都不兼容的封装(因为接脚数不同嘛),不过正是因为不能升级而且只能使用Rambus这个怪物内存规格,所以此款销售并不怎么好。

Socket423针脚的P4处理器

Socket423是与slot1接口同样短命的一个产物,它从2000年10月推出到2001年8月仅仅使用了不到一年。多数用户最后都升级到了更成熟的socket478平台,而很多购买了socket423处理器的用户的投资都打了水漂。用socket423接口的CPU只有一款,即Willamette核心的奔腾四处理器。最终这款处理器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远低于预期,但在同期Intel的市场份额还有所增长,奔腾四和Netburst的发布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直到今天Intel的3.8GHZ主频的处理器用的还是这种架构。在新的处理器中还应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例如支持快速流编码的SSE2指令集等。

478针脚的P4处理器

随着处理器主频和内部集成晶体管数目的增加,处理器消耗的能量也开始大大增加。为了满足处理器所需要的巨大电能,因为奔腾四处理器的功率达到了72W,因此它需要在主板上附设额外的电源接口来满足处理器的供电需要,而由于发热量的增加,一个散热风扇也成了一个必需品。Intel主推的与奔腾四搭配的平台是850平台,双通道的Rambus内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5GB/S的内存数据带宽,但是由于Rambus内存价格昂贵所以使得早期P4平台相当昂贵。而由于契约的限制Intel又无法使用当时已经出现在市场上的DDR内存。

尽管新的奔四处理器相当成熟,但是在市场上的销量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昂贵的RDRAM内存。虽然后来Intel推出了845解决方案使得用户可以使用SDR内存,但是SDR内存的数据传输速率显然不能够让人满意。当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DDR内存,但由于协议问题Intel不能使用这种廉价的解决方案。

经过了消费者漫长的等待Intel终于和Rambus达成了协议,之后Intel马上推出了845D和845GD两种基于DDR内存平台的芯片组。虽然DDR相对SDR数据带宽增加了一倍,但是相对于Rambus还是有所不足,知道双通道DDR内存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2002-2004年:超线程P4处理器

2002年11月14日,英特尔在全新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3.06 GHz上推出其创新超线程(HT)技术。超线程(HT)技术支持全新级别的高性能台式机,同时快速运行多个计算应用,或为用多线程的单独软件程序提供更多性能。超线程(HT)技术可将电脑性能提升达 25%。除了为台式机用户引入超线程(HT)技术外,英特尔在推出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3.06GHZ时达到了一个电脑里程碑。这是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运行速率为每秒30亿周期,并且用当时业界最先进的0.13 微米制程制作。

奔腾4处理器3.06GHz

英特尔发布前端总线为533MHz的Pentium 4 3.06 GHz处理器,用了0.13微米工艺技术,提供L2 cache为512K的二级缓存,核心由5500万个晶体管组成。时隔一年,英特尔发布了支持超线程(HT)技术的P4处理器至尊版3.20 GHz。基于这一全新处理器的高性能电脑专为高端游戏玩家和计算爱好者而设计,现已由全球的系统制造商全面推出。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至尊版用英特尔的0.13微米制程构建而成,具备512 KB二级高速缓存、2MB高速缓存和800MHz系统总线速度。

P4处理器至尊版3.20GHz

该处理器可兼容现有的英特尔865和英特尔875芯片组家族产品以及标准系统内存。2MB高速缓存可以预先加载图形帧缓冲区或帧,以满足处理器随后的要求,使在访问内存和I/O设备时实现更高的吞吐率和更快的帧带率。最终,这可带来更逼真的游戏效果和改进的编辑性能。增强的 CPU 性能还可支持软件厂商创建完善的软件物理引擎,从而带来栩栩如生的人物动作和人工智能,使电脑控制的人物更加形象、逼真。

半年之后,2004年6月,英特尔发布了P4 3.4GHz处理器,该处理器支持超线程(HT)技术,用0.13 微米制程,具备 512 KB二级高速缓存、2 MB 高速缓存和800MHz 系统前端总线速度。

Northwood是第二代产品,用0.13微米制程,具有电压低、体积小、温度低的优点。接着就是Prescott(0.09微米),虽然这技术很新,不过由于效能提升并不明显,而且有过热的问题。后来英特尔又推出Hyper Threading技术,大大增加工作效率,让P4又成为市场宠儿。英特尔之后又推出Extreme Edition、含有Prestonia(原本给服务器用的Xeon核心)以及Gallatin(0.13微米Northwood外频提升改良版)核心的CPU。现在市场上的高阶Pentium 4则是 Socket LGA 775的 Prescott为主。

2005-2006年:双核处理器

2005年4月,英特尔的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平台包括用英特尔955X高速芯片组、主频为 3.2 GHz 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840,此款产品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来临了。双核和多核处理器设计用于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执行内核,以支持同时管理多项活动。英特尔超线程(HT)技术能够使一个执行内核发挥两枚逻辑处理器的作用,因此与该技术结合使用时,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840能够充分利用以前可能被闲置的,同时处理四个软件线程。

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

5月,带有两个处理内核的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随英特尔945高速芯片组家族一同推出,可带来某些消费电子产品的特性,例如:环绕立体声音频、晰度和增强图形功能。2006年1月,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D 9xx系列处理器,包括了支持VT虚拟化技术的Pentium D 960(3.60GHz)、950(3.40GHz)和不支持VT的Pentium D 945(3.4 GHz)、925(3 GHz)(注:925不支持VT虚拟化技术)和915(2.80 GHz)。

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

2006年7月,英特尔公司今天面向家用和商用个人电脑与笔记本电脑,发布了十款全新英特尔酷睿2(扣肉)双核处理器和英特尔酷睿至尊处理器。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家族包括五款专门针对企业、家庭、工作站和玩家(如高端游戏玩家)而定制的台式机处理器,以及五款专门针对移动生活而定制的处理器。首批电脑于今天上市,八月份还将有更多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推出。这些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设计用于提供出色的能效表现,并更快速地运行多种复杂应用,支持用户改进各种任务的处理,例如:更流畅地观看和播放晰度;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电脑及其资产;以及提供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和更加纤巧时尚的笔记本电脑外形。

全新处理器可实现高达40%的性能提升,其能效比最出色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高出 40%。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包含2.91亿个晶体管。不过,Pentium D谈不上是一套完美的双核架构,Intel只是将两个完全独立的CPU核心做在同一枚芯片上,通过同一条前端总线与芯片组相连。两个核心缺乏必要的协同和共享能力,而且还必须频繁地对二级缓存作同步化刷新动作,以避免两个核心的工作步调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Pentium D带来的进步并没有人们预想得那么大!

计算机第一个系统是怎么写出来的

日本东京法院周三批准美光科技对尔必达的收购案,同时否决了债券持有者提交的候选方案,从而使得这一向前迈进一大步。

尔必达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新闻稿称,法院已经批准该公司被美光科技收购,同时还否决了Linden Advisors、Owl Creek Asset Management和Taconic Capital Advisors等债券持有者的候选。这些债券持有者认为,美光科技给出的25亿美元价格低估了尔必达的价值,认为该公司的价值应该为3000亿日元(约合37.8亿美元)。

尽管已经成为日本硕果仅存的DRAM芯片制造商,但电脑芯片价格下跌和竞争加剧仍然导致尔必达境况不佳,并最终破产。

由于PC行业疲软,美光科技也处于亏损状态,该公司希望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并于今年早些时候向尔必达发出收购要约。按照该要约,除了7.5亿美元现金外,美光科技还将在2019年底前为尔必达支付总额17.5亿美元的分期债务。

通过该交易,美光科技将成为仅次于三星的全球第二大DRAM芯片制造商。

美国投资银行Jefferies分析师桑迪普·巴基卡(Sundeep Bajikar)在研究报告中说:“我们认为这是一项积极的发展,并预计美光科技将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对尔必达的收购。” 9月28日中午消息,甲骨文公司近日对美国内存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Micron)公司提起诉讼,指控美光对电脑内存芯片进行价格控制,该诉讼是Sun微系统公司对美光诉讼的延续 。

全球第三大软件制造商甲骨文公司上周五向法院提起的诉讼称,美国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与其他制造商共谋,试图人为操纵DRAM内存芯片涨价。从1998年到2002年,Sun微系统公司曾经购买了价值20亿美元的DRAM内存芯片。

全球五大DRAM制造商都承认了自己在04至06年期间曾犯有固定价格的罪行,其中有三星旗下的两家公司。但是美国司法部赦免了美光公司,原因是当时美光第一个承认了自己在价格联盟中扮演的角色。

其后,甲骨文今年以70亿美元价格收购了Sun。

韩国芯片制造商现代半导体公司的律师Tubach说:“Sun公司原来曾起诉了几家DRAM供应商,但至今未起诉美光。” 根据美国反垄断法律,美光与司法部门的合作可减少其所负责任,美光曾在07年调解了一起案值8000万美元的私人反垄断诉讼。

美光公司发言人拒绝对上述报道发表评论。

甲骨文公司女发言人Hellinger说:“我们曾试图友善地处理此事,但现在决定起诉,要求美光为其非法操纵DRAM价格的行为做出赔偿。”

Power Mac G4 Cube的历史及销售

电脑第一个系统---DOS。有Ms-dos,Pc-dos等

DOS的历史

1.14年4月,Intel推出8位芯片8080。这块芯片的体积和性能,已经能够满足开发微型电脑的需要,标志微机时代即将来临。

2.15年初,MITS电脑公司推出了基于8080芯片的Altair 8800微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PC(个人电脑)。

3.15年1月,Popular Electronics杂志以封面报道的形式,介绍了Altair 8800。这是历史上第一篇关于微机的新闻报道。

4.22岁的西雅图程序员Paul Allen看到了这一期杂志,深感震动,就把它拿给好友20岁的Bill Gates看。

两人决定为Altair 8800开发一套BASIC解释器,卖给MITS公司。15年7月,他们用这个产品成立了微软公司。

5.15年,另一家公司Digital Research为Altair 8800开发了操作系统CP/M。它很快成为Intel 8080芯片的标准操作系统。(上图为CP/M的运行界面。)

6.18年,Intel公司推出历史上第一块16位芯片8086。

7.19年,一家名叫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SCP)的公司,决定开发基于8086芯片的个人电脑。它原用CP/M作为操作系统,但是此时CP/M还未完成针对16位芯片的升级。

8.1980年4月,足足一年之后,CP/M还是没有推出16位的版本。SCP决定不等了,自己开发16位操作系统。24岁的程序员Tim Paterson负责这个任务。

9.1980年8月,Tim Paterson完成了原始的操作系统,取名为QDOS,意思是"简易的操作系统"(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在设计上,他充分借鉴了CP/M,用户界面和编程接口几乎完全一样,这使得CP/M上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在QDOS上运行。他做出的最大改变,就是为QDOS引入了微软公司BASIC解释器的FAT文件系统。

10.1980年10月,IBM公司决定推出基于Intel 8086芯片的PC。

它找到Digital Research公司,要求获得授权使用CP/M系统。但是,协议没有谈成。于是,IBM又去找微软公司,要求微软为它提供操作系统。当时,微软没有操作系统产品,但是Bill Gates知道SCP公司正在开发QDOS。微软支付2.5万美元给SCP,获得了QDOS的使用许可。(上图为DOS的运行界面。)

11.1981年7月,微软对IBM PC的整个设计已经相当了解,Bill Gates意识到未来PC市场的巨大规模,决定不再使用许可证模式,而是直接把QDOS买下来。这又花费了微软公司5-7万美元。

与此同时,Tim Paterson也从SCP辞职了,微软雇用了他。

12.1981年7月27日,协议达成。QDOS成了微软的财产,名称正式改为MS-DOS。微软对DOS的解释是"磁盘操作系统"(Disk Operating System)。

这一天,就是微软公司DOS操作系统的诞生纪念日。

13.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正式推出个人电脑产品IBM PC,使用的操作系统是MS-DOS 1.14版。

14.1983年3月8日,IBM又推出增强版IBM PC/XT,第一次在PC上配备了硬盘,使用的操作系统是MS-DOS 2.0版。

15.年,IBM推出了下一代个人电脑IBM PC/AT,操作系统是MS-DOS 3.0版。

16.1989年,MS-DOS 4.0版发布,开始支持鼠标和图形界面。

此时,微软已经准备终结DOS这个产品了。微软公开表态,用户可以考虑放弃DOS,转而使用由IBM和微软共同开发的OS/2操作系统。

但是不久以后,Windows 3.0获得巨大成功,微软也就不再考虑OS/2了。

17.1991年,MS-DOS 5.0版发布,内置QBasic编程环境。这是MS-DOS最后一次作为单独产品出现。

18.1993年,MS-DOS 6.0版发布,具备了磁盘压缩技术。

19.1995年,MS-DOS 7.0版支持FAT32文件系统,它随同Windows 95一起发布。

20.2000年9月14日,MS-DOS的最后一个版本8.0版发布,只用于Windows XP系统的启动盘。至此,微软公司的DOS开发正式宣告全部结束。

请教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毕业论文题目什么相对来说简单些。 那些什么管理系统是不是简单点啊?

苹果电脑对G4 Cube的市场设定是介于iMac G3与Power Macintosh G4间,虽然G4 Cube设计创新,然而却有不少人抱怨它的售价过高,G4 Cube的初始价格就比更具扩充性的Power Mac G4贵上200美元(1,799人民币),但两机的规格却相近,皆为450MHz的处理器、64MB容量的内存、20GB的硬盘、显示器价格另计,以上原因致使G4 Cube的销售量增加缓慢。更麻烦的是,G4 Cube在初期出货中发生了制造瑕疵问题,其透明塑胶部分出现了龟裂的隙痕。

在销售反应不佳后,苹果电脑尝试用增加随附软件的方式来刺激销售,并且推出更低价格的基础配备型,基础配备型的G4 Cube将DVD-ROM光驱换装成CD-RW光驱、将处理器提升至500MHz时脉、并增加新的选购项,可选购使用NVIDIA绘图芯片的显卡。不过这些调整与修正依旧无法改变G4 Cube发表之初在“价格配备比”上不如iMac与Power Mac G4的印象。

到了2001年7月3日,苹果电脑发表了简短、轻描、且不易看出意涵的新闻稿,发表中表示苹果电脑把G4 Cube“放到冰上”(英文原文写着on ice),尽管这个发布不算是“正式的停产声明”,但从某种角度看确属无声性的产品停休宣告。

此消息一布达后,苹果电脑公司过去因iMac G3机种畅销所扬升、飙高的股价自此滑跌,跌到了iMac尚未发表前的低点,此一跌落即使之后苹果电脑发表iPod MP3播放器(数位随身听)都无法回补、恢复。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电脑的发表说明中意有所指,表示日后将可能推出更短小轻薄的机种来接替G4 Cube,而这应当就是之后推出的Mac mini,Mac mini比G4 Cube更轻小,且与G4 Cube一样行“与显示器分立的独立机身”设计。此若属实,则“G4 Cube停休、Mac mini接手”等于是“Newton 停休、iPhone 接手”的重演、翻版。

在隐性停休宣言后的两年(2003年),由于Wired杂志一系列的专文报道使G4 Cube再次受到些许关注,文中内容主要在介绍个别消费者、零售店家(如Kemplar公司)对G4 Cube的升级安装,使的G4 Cube的续产复销价值突然陡升。不过,随着平价诉求的Mac mini发表,使G4 Cube再次黯淡退让。

云计算前景好么?

管理系统就那么些很容易重的,只要风格不一样就OK,

我当时做的是一个网站,弄个主页再弄几个副页,主要是弄的漂亮一点,在找个懂asp的同学给弄个留言板。网站上的内容丰富点,素材漂亮点就差不多。

当时我们辅导员给我们要求的不是很高,很容易就过去了。

不知道你们的怎么样,当时我好多同学也是很多做 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餐饮管理系统 ,他们的辅导员要求他们的管理系统能做到 添加--删除--查找--提示 就差不多了。也是把布局弄的合理,漂亮(找会插图或能把界面用代替的朋友帮忙弄一下,请人家吃顿饭!)

祝你毕业论文顺利完成!

你们计科系网站上应该有题目找个自己拿手的做,下面是我们当时的题目:

1--住宅小区智能化物业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2--网上测评系统的设计-

3--基于web网站的综合考评系统的设计-

4--基于web网站的考试系统设计-

5--网上教育库系统的设计-

6--浅谈网络协议的选用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7--高校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研制-

8--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9--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课件的研制-

10--基于环联网的辅导答疑系统研制-

11--智能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初步研究-

12--电子信息处理总体实现架构研究-

13--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14--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15--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6--职工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17--职工工资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8--客房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9--中学考试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20--自学考试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1--超市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2--考试管理系统-

23--考务管理信息系统-

24--高校数学试题库-

25--拓扑排序算法的改进(给出AOV网的所有拓扑有序序列)-

26--哈希函数构造方法研究-

27--试卷自动生成系统设计-

28--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29--教学中常见表现手法在AW平台上的实现-

30--教学中常见表现手法在PPT平台上的实现-

31--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跨平台操作-

32--个人网络设计-

33--单片机时间控制器开发-

34--单片机通用数据集和处理系统-

35--数据库系统开发-

36--网页制作-

37--网络数据库开发-

38--试题库软件设计-

39--图书馆管理系统-

40--学籍管理系统--

41--基于教学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2--基于练习型交互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3--基于游戏型学习软件的设计与实

44--VC实现windows文件管理-

45--单片机与微机通信-

46--单片机与红外技术-

47--电子阅览室收费系统-

48--用户登陆与权限管理子系统-

49--网络环境中的数据共享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50--Unix与Windows NT网络互联技术-

51--单片机控制的CO2焊机的设计(mcs-51系列)-

52--单片机控制的点焊控制器设计(mcs-51系列)-

53--利用网络实现互动功能

54--利用网络实现管理功能

56--如何防止IP地址盗用-

57--局域网主干网络的选型-

58--动态网站设计-

59--企业物流管理-

60--药品管理-

61--单片机遥控技术-

62--单片机与通讯-

63--家用电器与单片控制-

64--计算机教育教学探讨-

65--计算机硬件技术理解与应用-

66--计算机教学理论与实践-

1 SMART芯片仿真器系统设计

2 程序执行结果模拟器

3 计算机硬件检测系统

4 图象处理软件

5 ITS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分析

6 基于B/S的职工信息管理系统

7 iButton及其应用

8 工作备忘录的设计与实现

9 基于MATLAB数据仿真

10 基于Delphi的数据通信系统

11 **中学籍管理软件

12 动态网站制作

13 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

14 网站点播

15 24点游戏

16 趣味绘图

17 聊天程序

18 小学算术加减法教学软件设计

19 个人网页设计与友情连接

20 图像处理软件包

21 学生英语试题题库及判分系统软件设计

22 家庭理财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3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4 计量管理信息系统

25 字符智能识别方法研究

25 基于图像分析的公路路面破损统计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27 VB数据集系统设计

28 VC数据集系统设计

29 虚拟仪器数据集系统设计

30 光栅位移传感器原理图制作及仿真

31 网络搜索引擎性能分析系统模型及设计

32 基于短信的智能导行系统模型及设计

34 远程异步授课系统研究

35 规划设计中图形处理技术

36 计算机图形学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37 公路工程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VB与Matlab)

38 城市信号交叉口禁左仿真

39 随机仿真模型

40 高等级公路新线中线坐标放样CAE

41 **大学上下水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42 油田测井数据绘图软件开发

42 企业管理系统

43 "**"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

44 "**"课程试题库的设计

45 地球物理数据反演系统中的图形处理

46 电子教案中电路图的绘制方法研究

47 .NET实现Internet消息平台

48 远程打印及计费管理系统

49 机房无人值守系统

50 高速公路路网描述仿真模型构建

51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在分布式WEB系统中的应用

52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OLAP研究

53 等值线自动生成方法及程序实现

54 基于LDAP的语音服务(IP电话)中心研究

55 人工智能多媒体教学软件

56 BUG系统的设计

57 教学管理系统

58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

60 客户管理系统

61 基于Web的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62 信息工程学院资料室信息管理系统

63 基于网络的教材管理系统

64 石油工业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网站设计

65 非线性流水线调度算法动态演示程序设计

66 存储体系地址映象及替换算法动态演示程序设计

67 医院药房管理系统

68 门诊划价收费系统

69 公交公司人事管理系统

70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71 网上图书馆(在线浏览及在线查询)

72 工资计算系统

73 网上超市(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

74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75 旅游研发网的开发与设计

76 《****》试题库的设计

77 餐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78 文语转换系统

79 远程数据服务平台(网站设计,数据管理系统)

80 室外环境检测模拟平台(下分:控制台软件设计,网络传输程序,监测软件设计,硬件电路设计4个子题目)

81 图像识别技术(计算特定物体的个数,图像检索技术)

82 图像检索系统设计与开发

83 会议系统设计与开发

84 多媒体毕业纪念册及播放系统设计开发

85 网络媒体播放器设计与实现

86 《数据结沟》算法的动态演示

87 基于B/S结构的毕业设计题目管理系统

88 **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网站

89 客户管理系统

90 设备管理系统

91 实验室管理系统

92 《多媒体软件设计技术》课程CAI的开发

93 新闻网页自动生成系统的开发

94 网站开发

95 电子白板的设计与实现

96 蚁群算法在动态TSP问题种的应用研究

基于Web的异步按需点播学习系统

98 多媒体同步实时授课系统中应用程序共享研究

99 协作编辑系统

100 基于web的远程测控制系统研究

101 基于B/S模式文献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102 在线课题项目选题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103 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104 在线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105 浏览器过滤软件实现

106 基于局域网的IP数据包监控软件实现

107 WDM设备驱动程序开发-键盘过滤器

108 WDM设备驱动程序开发-鼠标过滤器

109 基于OpengGL的虚拟场景漫游软件设计

110 城市公交查询系统

111 J2EE框架的构建(Weblogic+JBuilder)

112 BrokerTool Project (C/S 结构)

113 多媒体开发与应用(Ja2D,Ja3D,JMF,Ja图形制作与动画设计)

114 计算机辅修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115 《操作系统》典型算法实现

116 "***"网站设计与实现

117 门禁管理系统实现

118 计算机系网站设计及建设

119 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系统

120 点播系统

121 基于Internet的车辆管理、调度系统

122 武装工作管理系统

123 门禁式网络机房计费系统

124 成人教育学生档案及成绩管理系统

125 汽车综合性能工位测控系统设计与软件实现

126 汽车制动性能虚拟检测仪器设计与软件实现

127 基于LAN的汽车性能微机检测系统

128 汽车制动信号数字滤波及曲线拟合优化方法研究

129 动态存储器的刷新

130 电磁机构的计算机设计

131 服务器端安全监控软件的设计

132 校园网络地址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谁知道Google为什么要推手机操作系统?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与机器学习领域,所以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陆续开设了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从发展趋势来看,云计算专业是不错的选择,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云计算是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代表技术。 当今 社会 正处在第三次信息化浪潮中,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是此次信息化浪潮的三个代表技术。云计算提供服务支撑,物联网提供数据集,大数据完成数据价值化。另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均有密切的联系,也都是未来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云计算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第二:云计算技术已经落地使用。 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智能技术不同,云计算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用,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和 科技 企业已经完成了云端化升级,包括设计云端化、开发云端化、部署云端化和服务云端化,云计算提供的服务也逐渐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向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过渡。

第三: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整合。 随着5G和物联网逐渐开始落地应用,边缘计算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结合将构建出一个响应更加迅速且安全级别更高的互联网服务环境。

第四:云计算将整合大量的行业。 云计算发展的早期提供的服务主要以IaaS为主,这个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硬件的整合,随着PaaS的发展,云计算开始整合更多的行业,从而形成多领域的垂直发展。PaaS将被更多的 科技 企业整合进自身的产品中,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稳定且可动态扩展的服务。

全球云计算市场风起云涌、群雄争霸,中国云计算市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世界云计算战场已经成为中美之间的角逐,中国云计算产业也迎来了属于它的快速发展期!

云计算:赋能未来的三驾马车之一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被誉为驱动未来、赋能实体经济的三驾马车!目前,《财富》全球50强企业中有48家公司公开宣布了自己的云部署,其中多家企业的IT部门已在广泛使用云服务。

Adobe转型SaaS服务9年间,公司市值增幅达10倍;Salesforce上市9年间,公司市值增幅达30倍。微软第三财季营收为306亿美元,而云计算成为其中微软业务营收增长的最大功臣,智能云服务板块收入达亿美元,增长22%。

援引调研机构Canalys给出的数据报告: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突破800亿美元,达到804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6.5%,2018年AWS营收254亿美元,占有31.7%的市场份额,微软Azure则位居市场第二,全年营收规模达到135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16.8%。此外,据《福布斯》网络版报道,Bain Company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的规模预计将升至39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R)达到17%。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占GDP比率为0.37%,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同期仅为0.13%!

中国有着和美国实力相当的消费互联网巨头,却在产业互联网相差几倍,伴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国内2C消费互联网用户红利消退,而2B产业互联网已经在走来的路上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三驾马车,将会见证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同时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发展。产业互联网加速、 科技 赋能、我国云计算千亿市场正等待属于它的耕耘者。

云计算:十展趋势

这里分享一份来自云计算行业从业人士、分析师和企业决策层,对云计算产业2019年的发展趋势所作出的十大预测,供各位知友参考。

1、广泛使用智能决策成为企业先进标志

人工智能走出“ 界”,开始在企业运营中广泛人类做决策。

企业对于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业务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同时,以云为基础的智能商业也将触发企业进行组织变革。

2、企业将整体上云

更多大型企业逐渐放弃自建的IT基础设施,整体迁移到公有云,出现“云基原生企业”。

美国网站Netflix的基础设施已经全部搬迁到亚马逊AWS上。中国少数企业在2018年实现了这样的整体上云搬迁,而在2019年预计这样整体搬迁上云的案例将会大量涌现。

生产资料的云化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3、云成为企业获取人工智能最重要路径

云天然解决了企业数据和技术的统一,并构成了企业获取人工智能能力的最重要路径。

目前,公有云平台已经成为客户低成本获取人工智能服务的最重要渠道。

在商业领域,经过云服务商自身业务验证的人工智能技术备受企业决策者青睐。

4、 硬件云服务商逐步告别公有云市场

2018年传统硬件起家的厂商在公有云时代集体遭遇水土不服。

IBM的云计算份额下滑,此前惠普、思科、富士通等企业借助开源OpenStack 技术进入公有云市场先后挫折。分析认为硬件厂商在公有云市场折戟,在于没有搞清楚云计算的本质。

云计算的本质并非“计算机”而是服务,加上此类企业几乎与互联网时代完美错身。由此,上述厂商的硬件基因如此强大既有商业如此成功以至于面临“创新者的窘境”。

5、公有云市场进一步集中

根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和IDC的统计,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谷歌云在内四家厂商成为了全球公有云市场的主导力量,并且这四家厂商的营收增长速度都远超行业平均增长。

华尔街投行高盛预计,2019年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等巨头厂商将占据核心云计算市场约84%的份额。这些厂商在人才、技术、运营、服务、资本、生态等多方面都大幅领先行业对手,可以预见2019年全球云计算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并在未来几年更加显著。

6、企业更偏好全栈解决方案

过去一年,随着智能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加速渗透,很多企业已经在部分业务环节中实现了智能化。

但是,相对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某一业务或者环节而言,越来越多的CEO群体表示更加青睐全面的解决方案。这类方案不但可以实现公司业务的数据化,还提供一整套经过验证的智能工具,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决策。

2019年,更全面的智能解决方案将会不断出现,并得到市场欢迎。

7、企业因为安全拥抱云计算

过去提到上云,安全成为一个阻碍因素。

很多企业在选择是否上云时,最重要的担忧是安全问题,不仅担忧自身的信息安全,也担心业务系统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全 社会 数字化转型,各类企业业务经营将不可能避免地触网,为了寻求业务安全反而开始成为促进企业积极上云的驱动因素。

云计算厂商拥有强大的安全团队,服务过多类型的客户,可以让企业低成本获得了强大的安全防护能力,这改变了以往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投资习惯。

8、云计算渗透率进一步提高

经过10多年发展,云计算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企业对于云计算的接受程度也在进一步提高。

由于云计算能够给企业IT运营、业务创新等带来明显效用,上云已经成为企业常态。

2019年,全 社会 将把越来越多的预算投放在云计算领域,而这将进一步提升云计算在整体IT支出的占比。华尔街投行高盛预测,2019年云计算的市场渗透率将首次突破10%,到2021年该数字将跃升至15%。这意味着,云计算将进一步蚕食企业IT支出,提升在IT市场的影响力。

9、云计算产业并购活动将更加频繁

2018年,云计算领域出现了诸多规模巨大的并购交易,这些交易分部在芯片、安全、人工智能、开发者社区、云解决方案等不同领域。

主流云计算厂商为了维持高速增长,需要推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不断扩大付费客户群体规模,通过合并或者收购成为快速见效的手段。

2019年,云计算巨头公司针对技术或者客户方向的收购活动预计还将高频出现。此外,部分公司还可能通过收购跨界进入云计算产业。

10、云厂商尝试向产业上游延伸

随着主流云计算厂商在IT市场上拥有更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它们开始尝试向产业上游延伸,尝试涉足芯片、服务器等核心环节,这给传统硬件产业链带来冲击。

过去几年,诸多云计算厂商先后宣布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等开发,比如谷歌推出TPU(张量处理器)、阿里云开发神经网络芯片Ali-NPU、亚马逊AWS开发人工智能芯片Inferentia等。2019年,预计更多云厂商主导的专用芯片或者其他硬件将会上市。在特定场景下,这些专用芯片将挑战传统芯片的绝对统治地位。

云计算:百花齐放 百舸争流

云计算行业将会见证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上云,云计算的渗透正在逐步从互联网领域客户,向传统产业的领域渗透。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驱动下,各个国家部委、省、垂直性的行业协会、大型央企,正在逐步将一类非敏感性的业务系统,搬迁到公有云上,并优选私有云作为整个IT架构转型和业务升级的载体,我们看到过去的一年中,国内几乎所有的省份都启动了区域性的云计算建设项目。

银行、保险、制造业等均选择云计算作为未来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载体,一改过去主要以互联网客户为主的现状。云计算产业正在进入广泛的应用渗透,以及产品迭代升级与客户拓展交互推进的阶段,整体行业正在进入业绩逐步兑现的阶段。

云计算市场无论是放眼全球还是聚焦国内,已然百家争鸣的云服务市场将会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包括全球六大云计算巨头:亚马逊AWS,谷歌,阿里云,IBM,微软Azure和甲骨文,也包括云服务市场的新玩家、初创企业等,从全球到国内,2019年云服务市场将不会太安静。

“马太效应”这个词经常会被拿来形容云计算这个行业,这和云计算产品既有的行业基因有密切联系,规模化竞争,布局及盈利、重资产化、先入为主,意味着更早入局的拥有更多的云服务商往往拥有更大的获胜机会,亚马逊AWS能有今天的成绩便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这也并不是意味着新来的玩家没有机会,不过对于新玩家而言无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对云计算行业的掌控力、具备扩展行业应用和计算能力、具有能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力、具有能够满足差异化需求和定制化服务能力、需要更加专注在所属领域的纵向发展和延伸,以达到更高的产品进入壁垒,保持在所属细分领域存在价值和竞争力,这样新玩家才可以在云服务的江湖占有一方天地,云计算市场将会呈现多寡头和垂直领域云服务商并存发展的局面。

云计算将会向成为「云生态」更进一步,不只是孤立独自发展,将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5G等技术做更多的融合、交流和碰撞,彼此依附且相互助力!

我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白云计算是什么?云计算(cloud computing)通过互联网按需提供 IT ,并且用按使用量付费的定价方式。您可以根据需要从诸如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 Microsoft Azure、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之类的云提供商那里获得技术服务,例如计算能力、存储和数据库,而无需购买、拥有和维护物理数据中心及服务器。

云计算本质上来说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还是没有脱离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范畴,比如以前的企业都会自建机房,部署ERP、OA、MES等各种软件服务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宽越来越大,慢慢的头部互联网公司搭建了庞大的数据中心,拥有专业的运维团队,如果用户上云省去了运维费用,简单的组建就可以快速部署全国设置全球的应用场景。这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比如微软这些年通过云转型就非常成功,国内的阿里云这几年也发展迅速。

我个人用过以上几个知名的云,各有优势,但领先的技术还是首推国外的AWS和Azure。国内的云发展的空间无限大,也有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上云,每年的云计算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但还是应用层面的比较多,希望将来有更多服务商和有志之士把精力投入到基础层面的研发上,才能赶超欧美。

相信云计算绝对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当地时间周一,联合国宣布将与谷歌展开合作,它将利用这家搜索引擎巨头公司的云计算技术对抗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希望利用谷歌的先进技术监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便在未来时间内实施更适当的应对措施。

谷歌将通过提供它的云计算技术和“地球观测公共目录”来协助联合国展开相关工作。

据联合国的新闻稿了解到,谷歌此次的协助将可能是无价的,因为在面对实时环境问题时,联合国环境部门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缺乏充足的数据支持。

对于这次合作,谷歌地球项目总监Rebeca Moore表示,公司非常高兴能让所有国家获得最新技术和信息以此来支持全球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

前景非常广阔。

1,云计算的基本原理。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云计算的蓝图已经呼之欲出:在未来,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而言,最终用户才是云计算的真正拥有者。云计算的应用包含这样的一种思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使用。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云计算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软件和数据的能力。

2,“云计算”的特点。首先,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入侵等麻烦。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帮助用户管理信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帮助用户保存数据。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用户放心地与用户指定的人共享数据。其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用户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有一个自己喜欢的浏览器,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浏览器中键入 URL ,然后尽情享受云计算带来的无限乐趣。此外,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你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下进行的,只有对数据拥有访问权限的人,才可以使用或与他人分享这份数据。最后,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空间,也为我们完成各类应用提供了几乎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

3,“云计算”的未来前景。目前,PC依然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核心工具——我们用PC处理文档、存储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U盘与他人分享信息。如果PC硬盘坏了,我们会因为资料丢失而束手无策。而在“云计算”时代,“云”会替我们做存储和计算的工作。“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云”的好处还在于,其中的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保证“云”长生不老。届时,我们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不需关心存储或计算发生在哪朵“云”上,但一旦有需要,我们可以在任何地点用任何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快速地计算和找到这些资料。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资料丢失。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云计算+always-On设备 被评为“2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IT技术组合”。“云计算”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变革——由专业网络公司来搭建计算机存储、运算中心,用户通过一根网线借助浏览器就可以很方便的访问,把“云”作为资料存储以及应用服务的中心。

4,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推进服务上云,这样公司业务可以更快推出服务,可以节约大量成本,以后很多传统行业的服务回上云

云计算的前景好吗!现在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从发展趋势来看,云计算专业是不错的选择

说到云计算,可能很多人会感觉离我们好像很遥远,但是云计算却时时刻刻陪伴在我们身边,如果你淘宝了,如果你导航了,如果你上网浏览网页了。有人说我去深山老林里面去,那应该和云计算没什么关系了吧?那你最好不要带上手机,因为手机会有天气预报,这样就可以了。

云计算作为一个大型数据服务的提供载体,可能帮助大部分人获取资讯和想要的消息,而资讯的提供商需要有一个数据中心来帮助其储存数据,这种数据库有自己运营的,也有需要租借的,今天我们介绍的就是一种共享的租借服务器,这是接下来云计算领域的主流。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有一天你开了一个公司,生产了一个产品,你需要建立一个网站来对你们公司进行介绍,当然也包括产品,同时还要开发一款APP,毕竟现在移动端的人太多了,大家不可能时时都在抱着电脑。那么数据的存储需要一个服务器,这个服务器如果自己买,费用有点贵,而且作为初创型的公司,可能不能负担,那怎么办?还有一种方式是从阿里巴巴或者百度等这种大型的互联网服务商租用一部分服务器的空间进行数据存储,那么这个东西就叫做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从互联网最初的运行来看,主要的IT结构是以本地部署服务器,储存源等,其模式主要是数据中心IDC,费用比较大,而且后期的维护需要专门的人来进行管理,现在的IaaS模式解决掉了这个问题,服务器有提供商维护,网站所有者只需要数据的提供即可。在IaaS的快速发展下,新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大概率出现涌现。

云计算中的服务器是整个IaaS中成本最大的部分,在未来五年的时间,摆阔云计算、5G、AI以及IOT将成为推动云服务器爆炸性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从2013年以来,我国的服务器市场的收入和发展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今年的一季度达到了66亿美元的产值,而在2013年一季度的时候,云计算的服务器费用产值才不到30亿美元的空间,五年的时间增长超过一倍,市场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云计算产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IaaS模式的发展,大型服务器的生产商的供货量将会大幅度提升,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服务器的龙头企业也将会直接受益。从目前来看,浪潮信息作为国内的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服务器生产商,业绩增长明显增强,目前维持在第三的规模,但是其同比增长率达到77.5%,属于规模前三的企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其发挥其发挥了空前的作用,极大提升了各种工作的效率,实现了人类的互联,故基于互联网相关技术的云计算发展潜力巨大,如果您从事的是该专业,希望您做好此领域的细分工作,精研技术,深挖自身潜力。

全球范围内,混合云和公有云已经成为企业用云的主要形式。虽然目前大部分公司都在使用云,但是这些公司中大部分对云的技术和知识是较为欠缺的。而管理服务提供商为云使用企业提供云管理平台,帮助云技术不足的企业更加方便的使用和管理云。因此,在企业上云成主流趋势的背景下,全球云管理服务及公有云服务市场高速增长。

企业拥抱多云,混合云和公有云成主要模式

根据Flexera发布的《2021年云计算市场发展状态报告》,受访企业中有92%的企业用了多云战略,其中,用了混合云战略的企业占比由58%上升至82%。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混合云和公有云是企业主要的云应用方式。企业多云战略下,管理服务提供商(MSP)也必须做出转型,帮助企业上云。

云计算渗透率上升,云管理服务行业高速增长

根据Gartner统计,2015-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渗透率逐年上升,由4.3%上升至13.2%,至2021年,全球云计算渗透率将上升至15.3%。可见,随着世界互联网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云的技术,企业应用云计算成为大势所趋。

受限于公司技术的原因,IT外包化、网络外包化趋势明显。因此,云管理服务行业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据Gartner统计,从投资上来看,企业对于云管理服务行业的投资正稳步增加,从2016年的185.9亿美元逐步增长到2020年的427.3亿美元,年增长率维持在20%左右。

公有云应用继续加速,推动公有云服务市场高速增长

Flexera《2021年云计算市场发展状态报告》数据显示,36%的受访企业每年在公共云上的花费超过1200万美元,55%的企业工作负载预计将在12个月内进入公共云。90%的受访者预计,由于疫情,云的使用将超过。

近年来,全球以I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的全球公有云市场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根据IDC最新发布的《全球及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年)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3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1%。

——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云计算的前景好不好?这个问题,毋庸置疑,我的答案一个字:好!

这个问题,就好比八十年代末期计算机进入中国的时候,学生在选择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心里一直在问:学计算机前景好么?现在,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离开了计算机(现在叫互联网、电脑、职能手机),我们会感觉寸步难行。

在我的印象中,最近六七年来,经常上网时,网络上出现了“百度云”、“阿里云”、“腾讯云”等词汇,当时不知道这是干啥用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百度知,就顺手百度了下,大致意思好像是利用互联网计算的一种方式,“云”就是互联网的形象说法,换句话说,在八九十年代,我们教科书上的称呼为:大型计算机,现在的形象说法叫云计算。

在我看来,云计算与八九十年代的高速计算机的区别之一为,云计算是基于大数据计算,用智能化计算,为企业和机构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必将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云计算的兴起,必定也要对电脑芯片等核心部件产生冲击,促进科学技术革命升级。

由此看来,云计算的前景是广阔的,学习云计算的相关知识,在未来的 社会 中很有前瞻性,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创业,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前,曾有分析家认为,这是Google最“愚蠢”的举措,因为这是一个如此艰深的领域,“每一行代码的开发成本高于其他所有的程序。” 面对这样一个陌生而艰难的领域,Google为何乐此不疲? 业务创新将成为手机产业驱动力 手机产业再也不像前些年那样风光无限了。设备和芯片厂商早已经把技术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单芯片”低成本手机解决方案、大容量存储卡、高带宽。但接下来会是什么?无非是带宽和容量的提升,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但在用户眼里手机仍然是手机。 真正吸引用户的是存在于手机之上的各种业务,它使手机成为资讯平台、平台和业务平台,Blackberry、iPhone都是最好的例证。 于是,今后主导手机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技术驱动转变为业务驱动,整个手机产业链也必将为此改变。 利益之争给Google机会 与微软统治PC操作系统不同,手机操作系统一开始就成为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一切业务模块的开发都是基于手机操作系统之上的。 但这个市场上同样也是强手林立,Symbian、Windows Mobile都不是善茬。 微软虽然一直关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但这几年过的并不如意,众多用户和厂商已经厌倦微软在PC领域的统治,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并不买微软的帐。 Symbian是诺基亚推出的手机操作系统,对于像摩托罗拉之类的手机厂商来说,并不甘心屈就于诺基亚之下,于是Google这个外来户开发的“Android” 成了最好的选择。 新型竞合模式 然而Google的优势并不至于此。 据OHA(手机开放联盟)官方发布的新闻稿称,“Android”的合作伙伴达34家,除了厂商、运营商,其中不乏像“eBay”这样的互联网公司。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Android”可以提供哪些业务,但可以预见,“Android”必将是一个能够集成多业务的开发平台,不局限于Blackberry的商务,也不拘泥于iPhone的。众多的开发商也可以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加快业务技术开发的速度,并实现业务之间的互通。 可以想像,这种模式将会对现有的手机产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