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经挑战超级电脑的团体是怎么连接那么多电脑的?

2.pc是什么意思

3.电脑是怎样诞生的

4.国防企业辞职问题

曾经挑战超级电脑的团体是怎么连接那么多电脑的?

超级电脑系统安装造价高吗-超级电脑系统安装造价

什么是分布式计算?

所谓分布式计算是一门计算机科学,它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 最近的分布式计算项目已经被用于使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位志愿者的计算机的闲置计算能力,通过因特网,您可以分析来自外太空的电讯号,寻找隐蔽的黑洞,并探索可能存在的外星智慧生命;您可以寻找超过1000万位数字的梅森质数;您也可以寻找并发现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更为有效的药物。这些项目都很庞大,需要惊人的计算量,仅仅由单个的电脑或是个人在一个能让人接受的时间内计算完成是决不可能的。

分布式计算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的 中央处理器 的闲置处理能力来解决大型计算问题的一种计算科学。下面,我们看看它是怎么工作的:

首先, 要发现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是跨学科的、极富挑战性的、人类急待解决的科研课题。其中较为著名的是:

1.解决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例如:GIMPS(寻找最大的梅森素数)。

2.研究寻找最为安全的密码系统,例如:RC-72(密码破解)。

3.生物病理研究,例如:Folding@home(研究蛋白质折叠,误解,聚合及由此引起的相关疾病)。

4.各种各样疾病的药物研究,例如:United Devices(寻找对抗癌症的有效的药物)。

5.信号处理,例如:SETI@Home(在家寻找地外文明)。

从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项目都很庞大,需要惊人的计算量,仅仅由单个的电脑或是个人在一个能让人接受的时间内计算完成是决不可能的。在以前,这些问题都应该由超级计算机来解决。但是, 超级计算机的造价和维护非常的昂贵,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科研组织所能承受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一种廉价的、高效的、维护方便的计算方法应运而生——分布式计算!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个人电脑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与之伴随产生的是电脑的利用问题。越来越多的电脑处于闲置状态,即使在开机状态下中央处理器的潜力也远远不能被完全利用。我们可以想象,一台家用的计算机将大多数的时间花费在“等待”上面。即便是使用者实际使用他们的计算机时,处理器依然是寂静的消费,依然是不计其数的等待(等待输入,但实际上并没有做什么)。互联网的出现, 使得连接调用所有这些拥有限制计算资源的计算机系统成为了现实。

那么,一些本身非常复杂的但是却很适合于划分为大量的更小的计算片断的问题被提出来,然后由某个研究机构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开发出计算用服务端和客户端。服务端负责将计算问题分成许多小的计算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联网参与计算的计算机进行并行处理,最后将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

当然,这看起来也似乎很原始、很困难,但是随着参与者和参与计算的计算机的数量的不断增加, 计算计划变得非常迅速,而且被实践证明是的确可行的。目前一些较大的分布式计算项目的处理能力已经可以达到甚而超过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巨型计算机。

您也可以选择参加某些项目以捐赠的 Cpu 内核处理时间,您将发现您所提供的 中央处理器 内核处理时间将出现在项目的贡献统计中。您可以和其他的参与者竞争贡献时间的排名,您也可以加入一个已经存在的计算团体或者自己组建一个计算小组。这种方法很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热情。

随着民间的组队逐渐增多, 许多大型组织(例如公司、学校和各种各样的网站)也开始了组建自己的战队。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以分布式计算技术和项目讨论为主题的社区,这些社区多数是翻译制作分布式计算项目的使用教程及发布相关技术性文章,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那么谁可能加入到这些项目中来呢? 当然是任何人都可以! 如果您已经加入了某个项目,而且曾经考虑加入计算小组, 您将在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及论坛里找到您的家。任何人都能加入任何由我站的组建的分布式计算小组。希望您在中国分布式总站及论坛里发现乐趣。

参与分布式计算——一种能充分发挥您的个人电脑的利用价值的最有意义的选择——只需要下载有关程序,然后这个程序会以最低的优先度在计算机上运行,这对平时正常使用计算机几乎没有影响。如果你想利用计算机的空余时间做点有益的事情,还犹豫什么?马上行动起来吧,你的微不足道的付出或许就能使你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不小的一笔呢!

专业定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分布式计算的定义)

分布式计算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计算方式。所谓分布式计算就是在两个或多个软件互相共享信息,这些软件既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运行,也可以在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多台计算机上运行。分布式计算比起其它算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稀有资源可以共享。

2、通过分布式计算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上平衡计算负载。

3、可以把程序放在最适合运行它的计算机上。

其中,共享稀有资源和平衡负载是计算机分布式计算的核心思想之一。

实际上,网格计算就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如果我们说某项工作是分布式的,那么,参与这项工作的一定不只是一台计算机,而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显然这种“蚂蚁搬山”的方式将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网格计算的实质就是组合与共享资源并确保系统安全。

分布式计算的意义和格局

一、分布式计算与人类由于现代人类各个课题学科繁多,涉及面广,而分类又细。而当今的每个学科似乎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天文学研究组织需要计算机来分析太空脉冲(pulse),星位移动;生物学家需要计算机来模拟蛋白质的折叠(protein folding)过程;药物学家想要研制克服爱滋病(AIDS)或非典(SARS)的药物;数学家想计算最大的质数和圆周率的更精确值;经济学家要用计算机分析计算在几万种因素考虑下某个企业/城市/国家的发展方向从而宏观调控。由此可见,人类未来的科学,时时刻刻离不开计算。而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以其独特的优点——便宜、高效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二、杂乱无章的分布式计算格局

就目前来看,全球的各种分布式计算已有约百种,这些计算大多互无联系、独立管理、独立使用自己的一套软件。目前的这种分布式计算互相割据的格局很不利于发展的需要。比如,某个生物学研究机构需要利用世界各地志愿者的计算机来模拟蛋白质折叠的过程,那个生物学研究机构没有分布式计算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但是社会上也并没有任何公司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他们就不得不自己花费大量精力用于开发分布式计算的服务器、客户端。这样一来,原来可以用于研究生物的时间用在了别的地方。刚才提到的生物学研究机构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ANDE小组。

三、BOINC一统大局,互相协作!

为了改变这种杂乱无章的割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首先提出了建立BOINC的想法。BOINC的中文全称是伯克利开放式网络计算平台(Berkeley Open Infrastructure for Network Computing),他能够把许多不同的分布式计算项目联系起来统一管理。并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统一分配(比方您对研究爱滋病药物和探索地外文明同时感兴趣,您就可以同时选择两个运行,并设置优先级)。对统计评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无论你在为哪个项目工作,只要你奉献CPU时间长,就积分高)。有了这样的统一管理,的确给PANDE小组这样的科学研究机构提供了便利!

BOINC目前已经成熟,多个项目已经成功运行于BOINC平台之上,如SETI@home, LHC@home等。

BOINC分布式计算平台介绍

BOINC是Berkeley Open Infrastructure for Network Computing的简称,即伯克利开放式网络计算平台。

BOINC是不同分布式计算可以共享的分布式计算平台。不同分布式计算项目可以直接使用BOINC的公用上传下载系统、统计系统等,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各个分布式计算之间的协调性,也能使分布式计算的管理、使用更加方便易用。

BOINC项目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主持发起。

BOINC项目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赞助。

BOINC有自己的积分系统,因为在BOINC上可以运行的项目千差万别,比如项目A的任务包(Workunit,简称WU)在某台机器里需要3个小时完成,而项目B的任务包在这台机器里需要30个小时才能完成,显然用WU的数目来衡量工作量是不可行的;类似的,机器性能也有差别,用CPU时间来衡量工作量更是不行的。积分系统只能通过一定的算法得到用户实际完成的计算量,这篇文章对BOINC中积分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说明。

分布式计算安全吗?

对用户方来说,加入任何一个项目前,您必须确保您可以信任项目的研制方,主要涉及两方面:

1.个人计算机上的隐私数据,您从项目方下载的计算程序,运行在本机,而且可以访问网络,因此,只有可靠的项目方才能保证您计算机上的隐私数据不会恶意的取走、修改等。

2.个人计算机的寿命,虽然分布式计算的计算程序一般运行在最低优先级,不会对您的日常使用造成影响,但计算程序全负荷运行时仍会对计算机的各个部件造成一定压力,要了解更多请查看分布式计算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影响。

对项目方来说,参加分布式计算的志愿者毕竟不是项目方自己的人员,并不是全体可信任,因此必须引入一定的冗余计算机制,才防止计算错误、恶意作弊等。

分布式计算在中国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信息,中文网民人数占世界的比重已经增长到了12%左右,并且还在快速增长着。这里所说的中文网民是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华人的。您也许会问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价格便宜:在上海一根512K的ADSL包月才120元人民币左右。教育体制:最近政府花了巨资帮助大学、初高中修建了多媒体信息教室,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充满着兴趣和渴望。

相比于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分布式计算却发展缓慢。就我看来,网民数量的统计并不能十分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而参与分布式计算网民的数量或比例却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国家科学普及化的水平。在这方面,毋庸置疑,欧美国家是十分领先的。在北欧国家,几乎一半的电脑参加了分布式计算项目,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再让我们来看看我们中国和印度,尽管我们拥有了不少最新科技,且看上去在网络普及化进程中有不错表现,但是在分布式计算方面却很薄弱。让我们来看些例子:

SETI@home是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式计算项目。从中国的参与人数来看,它在中国也是最著名的项目。它通过使用联网的计算机下载程序分析射电望远镜所收到的讯号,来搜索地球外的生命迹象。

尽管中国在近一年来有所进步,中国的国际排名从29上升到了24,但是我们中国用户却仍然只完成了日本用户完成的工作数的十分之一,而日本,这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网民人数缺少于中国。看来,提高网民素质、提高科学普及化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印度和一些中东国家也有相似的问题,而中欧国家明显在这方面作得比较好,不少独联体国家所完成的数据量已经超过了俄罗斯联邦的总合。

Folding@home是一个研究蛋白质折叠,误解,聚合及由此引起的相关疾病的分布式计算工程。它使用联网式的计算方式和大量的分布式计算能力来模拟蛋白质折叠的过程,并指引我们近期对由折叠引起的疾病的一系列研究。

中国很少有人参加这个项目。

Climateprediction.net工程是把最新的气候预测模型通过家庭、学校、办公室的计算机来进行计算。这些计算完成的结果将会组成世界最大的气象预测模型。气候改变了,而我们对此的行动已经是全球重要的话题。这将影响到人类的农业生产、水资源量、生态系统、能源需求、保险花费和很多其他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方面。确凿的科学依据表明,地球在在接下来的几个实际可能会变得温暖话,但是我们无法估计到底变化会有多大。如果您参加,这将能有助与21世纪的气候科学预测。

中国目前已经有了很多计算机,其中不乏性能极其先进的。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仅仅是打字、播放幻灯而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数字鸿沟。另一个现象同样令人痛心疾首,所有的分布式计算项目都是由发达国家发起的,这一方面也加深了科学鸿沟。斯坦福大学化学系的戈尔哈姆?理查德?切尔曼教授说,分布式计算将加快整个人类的科学进程。科学家们现在可以完成以前从来想不到要去完成的,或者要花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这是的确是千真万确的,但是这种计算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发达国家的科学垄断。

幸而,中国有关部门也开始意识到分布式计算的重要性,一些大学教授和科学家也开始钻研分布式计算科学。

pc是什么意思

PC是化工工程服务领域的术语,指的是物资设备采购与施工总承包两项专业性服务。

国内做化工项目的知名企业,上海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就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MPC(设计管理-采购-施工总承包)、EP(设计-采购总承包)、PC(采购、施工总承包)、PMC(项目管理承包)等多种项目管理模式,提供能源化工领域的工程建设服务。

电脑是怎样诞生的

电脑即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最早是在1946年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

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

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扩展资料:

电脑的发展:

1、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2、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百度百科-计算机

国防企业辞职问题

IBM:

新加坡一位资深电脑专栏作家曾经写道: “谈电脑,不能不谈IBM。”另一位日本电脑专家则更明确地断言: “电脑的历史,就是IBM的历史。”他们的这些议论,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几分道理。IBM公司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硬件和电脑软件公司,它的历史的确包含着整个前半部电脑史,是现代电脑工业发展的缩影和化身。以电子器件划分的四代电脑,前三代都明白无误地以IBM公司的电脑作为“代际”产品标志。

美国《时代周刊》 称:“IBM的企业精神是人类有史以来无人堪与匹敌的……没有任何企业会象IBM公司这样给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就连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承认: “IBM才是计算机行业的真正霸主,毕竟是它一手栽培了我。”IBM从本世纪初一个仅1300员工、负债400万美元的小企业起步,多次称霸,又多次“遇险”;它的成功取决于关键时刻敢于锐意创新,它的失误往往给电脑业界以最深刻的反思。

在因特网IBM网站里, 他们自己认为,IBM公司的历史应该从CTR公司创立那天算起,但也可以追溯到霍列瑞斯制表机公司。众所周知,美国统计学家霍列瑞斯(H.Hollerith)发明了第一台自动制表机,1890年在人口普查中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数据处理之父”。1896年,他“下海”创办了制表机公司,但很快便因资金周转不灵陷入困境。

1911年6月15日,美国华尔街颇具冒险精神的金融投资家弗林特(C.Flent),斥资收购了制表机公司和其它两家企业——国际计时公司和美国计算尺公司, 拼凑成一个名叫CTR的公司,C代表计算,T代表制表,R代表记时。然而,弗林特本人并非经营企业的行家,CTR被他胡弄得欠下一屁股债务, 几乎要濒临倒闭。弗林特想到要“捕获”一个新的经理帮他度过难关。

1914年, 四处网罗人才的弗林特,把刚被美国现金出纳机公司(NCR)解雇主管经理——托马斯·沃森(T.Watson)招聘到公司主持业务。出生于贫寒农民家庭的沃森年方40,思维敏捷, 精明强干。 他从17岁开始就挨家挨户帮人推销缝纫机等产品,30多岁时才被NCR老板帕特森收留, 慢慢爬到该公司第二把手的位置。 帕特森是美国商业史里公认的“现代销售之父”,沃森在他身边一干就是18年,学会了经营销售全套策略,后终因“功高盖主”,被老板一脚踹出了大门。

沃森走马上任,手下尽是些口嚼烟叶、只会叫卖肉铺磅称和咖啡碾磨机一类的人物。他用“THINK” (思考) 的口号激励员工,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头4年便使公司收入达到200万美元,业务扩大到欧洲、南美和亚洲。沃森打心眼里讨厌CTR这个“大杂汇”式的名字,几经周折,终于在1924年,把公司更名为一个很宏伟的字号——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英文缩写IBM。

二战爆发不仅让IBM度过了美国“大萧条” 时代的不景气,而且让这家公司得以高速扩张。战争期间,沃森与美国国防部签署合同,大量制造机枪、瞄准器、发动机等,公司新属工厂的2/3全部投入军需品生产,生产量扩大了3倍。1945年,公司员工达2万人,销售额猛增至1.4亿。同时,战争也使IBM第一次进入到计算机领域。

1944年, 沃森出资100万, 并派出4名工程师, 协助海军军械局霍德华·艾肯 (H.Aiken)博士,在哈佛大学研制成功著名的“MarkⅠ”计算机。MarkⅠ属于电磁式计算机,又称“自动序列受控计算机” ,由3000多个继电器构成。该机器长约15米,高约2.4米,自重达到31.5吨, 运算速度为每秒钟做1次加法。然而,这台机器刚出世不久便成为“昨日黄花”,用电子管组装的ENIAC和UNIVAC等第一代电脑产品相继问世,使IBM面临着丧失传统制表机业务的重大危机。

沃森下令迅速研制IBM自己的“最好、 最新、最大的超级计算机”。1947年,在同样花了100万美元后,IBM推出“选择顺序控制计算机”(SSEC)。然而,这台机器属于传统与创新的“大杂烩” ,12500只电子管和21400只继电器不协调地组装在一起,全长足有120英尺。它虽然代表着IBM从制表机行业迈向计算机领域,但业界却称它是“巨大的科技恐龙”,它甚至不是储存程序的计算机。

70多岁高龄的老沃森声望太高,以至在《美国名人录》里创下所占篇幅最大、词条长达16英寸半的纪录。他不愿正视IBM掉队的事实,反而故作镇静地把IBM制表机标榜为“穷人的ENIAC”;而IBM工程师几乎没有一人懂得电子技术,连总设计师也弄不懂如何安装电子管。即便如此,老沃森仍然认为:IBM在计算机这种新鲜玩艺上走到这一步已经可以了,他甚至断言说: “世界市场对计算机需求大约只有5部。”

(二)

50年代初,老沃森的长子小托马斯·沃森(T. Watson Jr)临危受命,在公司发展方向上实施带根本性的改革, IBM开始跨越传统。孩提时代的小沃森曾是纨绔子弟,但在二战的5年里, 他参军驾驶轰炸机飞行长达2500小时,官至空军中校。战争使他学会了勇往直前和运筹帏幄,学会了如何组织和团结部属。

小沃森首先提拔公司仅有的一位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沃利·麦克道尔任研究主管,聘请冯·诺依曼担任公司顾问,招聘到4000余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工程师和技师。当时,美国空军正在准备实施半自动地面防空工程(SAGE)计划,小沃森不失时机为IBM争取到项目,建立自动化工厂, 训练了数千名制造和装配工人。在此基础上,IBM着手研制一种在国防里具有全用途电子计算机。

这是IBM首次冒险行为,仅设计和制造样机就需要300万美元,整个计划费用是这个数目的三四倍。小沃森为这台机器取名“国防计算机”,也就是后来改称IBM701的大型机,他们放弃了穿孔卡,代以自己过去不熟悉的东西——电子管逻辑电路、磁芯存储器和磁带处理机,使机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执行17000次指令。

1953年4月7日,IBM公司的历史揭开新的一页:以“之父”奥本海默为首的150位嘉宾莅临IBM701揭幕仪式, 称赞这台电脑是“对人类极端智慧的贡献”。此后,IBM仰仗雄厚的人才实力,开足马力以每年12台的速度组织生产,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

701大型机的成功,把IBM推上了研制电脑的快车道:1954年,推出适用于会计系统的IBM702大型电脑,不仅能高速运算,而且能进行字符处理,销售14台。紧接着,适应不同需要的IBM704、 IBM705型电脑相继面世,销售数达到250多台。当其他公司还在大型机领域竞争时,小沃森又果断决定开发中型电脑。1954年,IBM650中型商业电脑上市,以优越的性能和便宜的价格,再次赢得了用户的青睐。这型机器的销售量竟超过千台以上。

1956年美国再次大选, IBM电脑一举取代UNIVAC电脑的地位,在电视上独领风骚。此时,IBM已经占领了约70%的市场,美国本土只留下以雷明顿·兰德公司为首的七家公司,新闻传媒戏称美国电脑业是“IBM和七个小矮人”。

1956年6月19日, 82岁老沃森离开人世。在此之前仅6星期,小沃森正式接任IBM公司总裁。1958年11月,小沃森为大型电脑IBM709隆重剪彩,这是当时用于科学计算的性能最优秀的一种电脑,也是IBM公司生产的最后一款电子管计算机。

小沃森迅速将IBM的事业扩展到美国西海岸, 下令在加利福里亚圣何塞附近新建实验室和工厂,委派自己信任的工程师雷诺·约翰逊(R. Johnson)前往主理。中学教师出身的约翰逊是自学成才的发明家,他带领30多名青年工程师,在不到三年时间内,为IBM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技术成果——磁盘存储器。 1957年, 约翰逊在新开发的IBM 305 RAMAC(会计和控制随机存取计算机)电脑上,首次配置了这种磁盘装置。大约50张24英寸的磁盘被装配在一起, 构成一台前所未有的超级存储装置——硬盘,容量大约500万字节,造价超过100万美元,存取数据的速度则比过去常用磁带机快200倍。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RAMAC以10种语言为参观者回答问题,大出风头。

同年, IBM还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级语言——FORTRAN, 西屋电气公司幸运地成为FORTRAN的第一个商业用户。该语言是程序师约翰·巴科斯(J. Backus)的创造,他带领一个13人小组,包括有经验的程序员和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人,在IBM704电脑上设计编译器软件,于1954年完成。40多年过去后,FORTRAN仍是科学计算选用的语言之一。

还在小沃森正式担任董事长的时候, 他就满腔热情策划IBM电脑向以晶体管为元件的方向转变,向各地工厂和实验室发出指令说:“从1956年10月1日起,我们将不再设计使用电子管的机器,所有的计算机和打卡机都要实现晶体管化。 ” 三年后,IBM公司推出IBM7090型全晶体管大型机, 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29000次,成为第二代电脑的标志产品。美洲航空公司为它的订票系统购买了两台主机,远程连接65座城市。

这是IBM公司的黄金季节,它登上了美国《幸福》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榜首;它创造出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在美国运转的64部电脑中,有44部是IBM生产;它的企业标志和商品标志“IBM” 三个大写字母,每个字都由八根蓝条拼成;它的销售人员,一律着深蓝色的西装,以代表公司形象。人们开始把IBM公司称作“蓝色巨人”(BigBlue)。

(三)

50年代末,核能研究、导弹设计和飞机制造等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出需要一种高速计算机,速度比当时最好的电脑高两个数量级,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选中了IBM。

小沃森董事长把设计任务交给天才的工程师史蒂芬·唐威尔主持, 为这型电脑取名Stretch,意为“扩展” 新技术的机器。Stretch实际上是一种巨型机,小沃森保证说:“扩展”的速度一定会比IBM现有的机器快100倍。

IBM的设计师为此搅尽脑汁, 急中生智:元件的速度不够,就在电脑内部结构上打主意, 他们创造了一系列新方法, 如先行控制、交叉存取、同时操作、自动纠错等等,使Stretch可以同时在几条流水线上并行工作, 大大提高了机器的效率。然而,1961年,当第一台Stretch巨型机运抵洛斯阿拉莫斯时, 它没有能达到设计要求,速度只有原设想每秒100万次的60%。 IBM只得把Stretch价格从1350万元降低到800万, 刚够收回成本。Stretch共生产了5台,又造成2000多万美元亏损。

几乎在同一时期,一家规模很小的控制数据(CDC)公司,却出人意料地宣布研制成功CDC6600巨型机。在西蒙·克雷博士的主持下,CDC6600的研制费只用了700万,功能却比IBM的Stretch电脑强大三倍,运算速度达每秒300万次。

IBM公司上下一片震惊。 小沃森在备忘录里激动地写道:“我们是一个资金、人员十分雄厚的大企业, 我实在难以理解,IBM为什么不能在超级电脑中领先一步?要知道,控制数据公司的研制班子,总共才34人,还包括一位看门人。”这份后来被人加上《看门人备忘录》 标题的资料,一语道破了IBM的沮丧心境。蓝色巨人初次涉足巨型机遭受重挫,不久便退出了这一角逐领域。

1963年。 IBM的发展一度呈现相对停滞,股票下降33%,增长率也只有百分之几,是二战以来的最低点。当时,小沃森已接近50岁,驾驶IBM这艘巨大的航船,使命感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连续几个星期焦虑的思考,他抓住集成电路闪亮登场的良机,立即上马新的研制项目。在他的心目中,利尔森是执行该计划的最佳人选。

公司首席副总裁文森特·利尔森(V.Learson)哈佛大学毕业,1935年就加盟IBM,不屈不挠的性格, 使他从一名推销员逐步跻身于IBM领导层。在失败阴影的笼罩下,公司许多人并不支持更新换代的决策。但利尔森坚定地说:“要干!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干!”他组建了一个工程师委员会研究新机器的方案,这个小组的名称是“研究、生产、发展系统工程委员会”,由于难以取得共识,两个月过去后,方案还没有理出头绪。利尔森对委员们发火了,他派车把工程师们送进一家汽车旅店,终于在1961年12月28日完成了一份长达8页纸的报告《IBM360系统电子计算机》 。新电脑系统用360为名,表示一圈360度。既代表着360电脑从工商业到科学界的全方位应用,也表示IBM的宗旨:为用户全方位服务。利尔森估算的费用是:研制经费5亿,生产设备投资10亿,推销和租赁垫支35亿——360计划总共需要投资50亿,是美国研制第一颗的“曼哈顿工程”的2.5倍!

360电脑是否能够研制成功,决定着这家老牌公司的前途命运。《福布斯》杂志惊呼:“IBM的50亿元大! ”小沃森自己也承认,这是他一生中所做的“一项最大、最富冒险的决策”。

利尔森为360电脑物色的工程设计总管是布鲁克斯,负责协调4个小组的工作。 其中,有3个小组都由吉恩·阿姆达尔(G. Amdahl)博士领导。40岁的阿姆达尔曾担任IBM709、IBM7030的设计师,他为360电脑首创了“兼容性”的概念,后来被人尊敬地称为“IBM360之父”。

1964年4月7日, 就在老沃森创建公司的50周年之际,50亿元的“大”为IBM赢到了360系列电脑,共有6个型号的大、中、小型电脑和44种新式的配套设备,从功能较弱的360/51型小型机,到功能超过51型500倍的360/91型大型机,都是清一色的“兼容机”。

IBM360标志着第三代电脑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为庆祝它的诞生,IBM公司分别在美国63个城市和14个国家举行记者招待会,近万人莅临盛会。在纽约,小沃森亲自租用一辆专列火车,率领着200多名记者,浩浩荡荡开往波基普西实验室。他向全世界庄重宣布:“这是本公司自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划时代产品。”5年之内,IBM360共售出32300台,创造了电脑销售中的奇迹,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计算机。不久后,与360电脑兼容的IBM370机接踵而至,其中最高档的370/168机型,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250万次。

1966年底, IBM公司年收入超过40亿,纯利润高达10亿美元,跃升到美国10大公司行列,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世界电脑市场的统治地位。1971年,因心赃病发作,小沃森向董事长递交了辞呈,他逝世于1993年,终年79岁。

那一年, 58岁的利尔森接任IBM董事长职位。1973年,他带头制定出公司领导退休制度,并且在18个月任期后主动辞职,把权柄交给弗兰克·卡利(F.Cary)。

弗兰克·卡利是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出身,与IBM历任董事长一样没有技术背景,他曾开玩笑说,高中物理是自己学过的最高科技课程。在整个任期,他花了大量时间来应付美国司法部提出的反托拉斯诉讼。据说,司法部从IBM收集了7.6亿件文件,指责IBM垄断电脑行业,要求肢解、剥夺和重组这家公司。这个案件整整拖了12年,让IBM大伤元气。

即便如此, 卡利还是为IBM确立了备受赞赏的管理模式。然而,随着公司规模日益扩展,官僚体系也严重地束缚了它的手脚。IBM的成功主要是大型机,70年代初面对小型机崛起,它就不能快速应变,无可奈何地看着DEC公司成为小型机霸主。

IBM公司改变传统走出最关键的一步, 主要迫于外部的压力。70年代末,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车库”公司,短短几年就把微型电脑演成了大气候。事实证明,个人电脑市场是真实存在的,而“蓝色巨人”在计算机革命浪潮中步子慢了半拍,其庞大机构又无法迅速作出反应,已经陷入十分尴尬的处境。

经过几年的观望和徘徊,就在卡利向约翰·欧佩尔(J.Opel)移交董事长职务的过渡阶段,IBM公司于1980年4月召开了一次高层秘密会议。据一本描述这段历史内幕的书披露,博卡雷顿实验室主任洛威提议向雅达利公司购买微型电脑,令弗兰克·卡利大发雷霆。卡利认为, 这是他有生以来听到过的最荒唐的建议。为了让IBM也拥有“苹果电脑”,他下令在博卡雷顿建立一个精干的小组,不受公司传统的约束,一年内开发出自己的机器。卡利强调说:“今后,若有人问到如何让大象跳踢踏舞,我们的回答就是‘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Chess)是IBM个人电脑研制项目的秘密代号。他们挑选出13名思想活跃的精干员工组成设计小组,技术负责人是唐·埃斯特奇(D.Estridge)。埃斯特奇小组首先研究了“苹果”成长的奇迹。研究结果使他们认识到,要在一年内开发出能迅速普及的微型电脑, IBM必须实行“开放”政策,借助其他企业的科技成果,形成“市场合力” 。 因此,他们决定采用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作为该电脑的中枢,使其“思考的速度远远快于它可以通讯的速度” 。同时,IBM必须委托独立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软件,于是才有了与微软公司签署开发DOS的保密协定。 经反复斟酌,IBM公司决定把新机器命名为“个人电脑”,即IBM PC机。

在整整一年时间里,埃斯特奇领导“国际象棋”13人小组奋力攻关。英特尔华裔副总裁虞有澄说:“当时很少有人体会到,这一小组人即将改写全世界的历史。”IBM公司后来围绕PC机的各项开发, 投入的力量逐步达到450人。由于埃斯特奇为个人电脑建立的丰功伟绩,IBM内部的人都尊敬地称他是“PC机之父”,不幸的是,PC的“父亲”4年后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没能亲眼目睹他培育出的巨大奇迹。

1981年, 约翰·欧佩尔正式接任IBM第五任董事长。8月12日,IBM在纽约宣布PC电脑横空出世,个人电脑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向着办公室、学校、商店和家庭进军。埃斯特奇代表设计部门宣布,他们将把技术文件全部公开,热诚欢迎同行加入个人电脑的发展行列。对于IBM来说,迈出这一步非同小可,这家世界上最传统的巨人集团,公开宣布放弃独自制造所有硬软件的策略,不仅使广大用户认可了个人电脑,而且促使全世界各地的电子电脑厂商争相转产PC机,仿造出来的产品就是IBM PC兼容机。

《华尔街日报》 评论说:IBM大踏步地进入微型电脑市场,可望在两年内夺得这一新兴市场的领导权。果然,就在1982年内,IBM PC机卖出了25万台。第二年5月8日,IBM公司再次推出改进型IBM PC/XT个人电脑,增加了硬盘装置,当年就使市场占有率超过76%。1984年8月14日, IBM公司乘胜又把一种“先进技术”的IBM PC/AT机投向用户的怀抱,率先采用80286微处理器芯片, 能管理多达16M的内存,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从此,IBMPC成为个人电脑的代名词, 它甚至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它是IBM公司本世纪最伟大的产品。

1984年,IBM公司的规模已经比小沃森接手时扩大了40倍,年销售额达到260亿美元,连续多年被《幸福》 杂志评为全美500家最大公司中最受好评的公司之一。1987年,该公司股票总面值达1060亿, 超过福特汽车公司。IBM公司在三代电脑的潮起潮中,不断地遇险,又不断地重新奋起。应该说,小沃森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敢于革新、拼搏和冒险。可惜,约翰·欧佩尔董事长沉溺在巨大的成功里,进而强化公司的“规矩”,反而促使IBM的这种“企业精神”渐渐滑向保守、僵化和作茧自缚。

(五)

1985年,约翰·埃克斯(J.Akers)接替欧佩尔担任IBM总裁,第二年,他成为公司第六任董事长。海军飞行员出身的埃克斯,上任两年内不仅业绩平平,而且遇到了各种麻烦事,其中最头痛的就是个人电脑兼容机。市场开放政策象一柄锋利的“两刃剑”,一面把IBM PC送上了成功的巅峰,一面又造就了众多的仿造者。几年之后,被IBM扶植起来的兼容机厂商已经占领了55%全球市场,超过了IBM公司本身。

1987年4月,IBM公司出人意料地走出一步“臭棋”,推出所谓“微通道结构”总线技术,新研制的IBM PS/2电脑不与原来的ISA总线兼容。IBM采用新的总线结构,原本是想防止兼容机仿造, 却使自己的PS/2无法被用户广泛接受。兼容机厂商自然不愿继续唯IBM马首是瞻,就在PS/2电脑推出的同一天,以康柏公司为首的九大兼容机厂商,共同宣布采用与原总线兼容的新标准, 极大地削弱了IBM的市场地位。这样,以PC开放策略大获其利的“蓝色巨人”,重重地关上了开放的大门,从而丧失了单枪匹马指挥这个产业的资格。

当历史跨进90年代后, IBM的主要财源大型主机业务也遭到接连不断的打击,由于个人电脑和工作站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大型主机需求量剧减,IBM公司终于走进泥潭,遭遇到“地雷阵”。IBM的状况迅速变得惨不忍睹:从1990年到1993年连年亏损,连续亏损额达到168亿美元, 创下美国企业史上第二高的亏损纪录;公司股票狂跌到史无前例的每股40美元;IBMPC机被挤出国际市场前三名,大型机产品大量积压,无人问津。事实上,已经没有人认为这家巨型公司还有挽救的可能性,它的失败正如它的成功一样,甚至被商学院写进了教科书;埃克斯一度打算把它分为13个部分,重蹈AT&T(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覆辙。

1993年1月, 无计可施的埃克斯向董事会递交了辞呈。在历任董事长中,埃克斯创下了空前差劲的纪录,主导了世界上最大、最老、曾经最成功的跨国电脑公司的土崩瓦解。10年前, IBM的董事长曾经是世界上最抢手的职位,可10年后董事会竟然派出一个“寻人委员会”,满世界为公司找头头,谁也不愿接收这个烂摊子。

1993年4月1日, IBM公司在纽约希尔顿饭店召开的一次非同寻常的记者招待会,宣布由路易斯·郭士纳(L. Gerstner)接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这是IBM董事会为挽救败局实行的“跨行业拜帅” ——郭士纳是著名的“食品大王”,原任职于美国最大的RJR食品烟草公司,只有启用这样的人才能革除陈规陋习,带来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契机。

郭士纳四兄弟都在企业界声名远扬,他本人更是出类拔萃。先在达特默斯大学攻读工程学位, 再拿到哈佛大学的MBA,然后进入麦金西管理咨询公司,28岁成为合伙人,33岁升任总监,继而就任过数家大公司的总裁,充分显示了管理才能和铁的手腕。

受命于危难之中的郭士纳, 头顶着沉重的压力走马上任,他要动真格地重组IBM。郭士纳一反公司传统, 半年之内果断裁员4.5万人。他彻底摧毁了旧的生产模式,下令停止了几乎所有的大型电脑生产线,打烂一切不必要的坛坛罐罐。同时,在公司如此困难之际,他还调动资金新建了北卡罗那州的PC电脑生产工厂, 发誓要让IBM在PC电脑市场上重振雄威。他对技术部门说:“IBM过去在封闭和专有的舞台上扮演过角色,今天,只有傻瓜才会这样干。”他甚至下令取消穿着蓝色西装的限制,“蓝色巨人”将一改过去单色调,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不再允许老态龙钟的慢节奏。

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 1994年,IBM公司获得了自90年代以来第一次赢利30亿美元。初步扭转亏损局面后,郭士纳把发展目标定位于互联网络。1995年,郭士纳首次提出“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简称NCC),他认为网络时代是IBM重新崛起的最好契机。1995年6月5日,郭士纳以一项大胆的举措把电脑业界惊出一身冷汗:IBM斥巨资35亿美元强行收购了莲花(Lotus)软件公司,他看中的是网络软件Notes。郭士纳说:“莲花Notes将是IBM发展战略关键的组成部分。 ”他通过调查得知,莲花公司凭借Notes控制了34%以上的企业网络市场,IBM收缴到Notes,将以最短的时间,从最快的捷径突进网络,世界再也不敢轻视这家正在转型的老牌公司。

IBM向网络战场的两个侧翼同时发动攻势: 高端大型服务器和低端PC台式终端机、笔记本电脑; 正面战场则以工作站为主攻方向,RS/6000工作站电脑一炮打响——它的另一名称叫“深蓝”,击败棋王卡斯帕洛夫的传奇故事,使它为网络时代最伟大的英雄。1995年, “蓝色巨人”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彩,营业额首次突破了700亿,这个数字是微软公司的7倍,过去不景气的PC电脑销售额也上升了25%。

1997年1月, 郭士纳总结说:“现在是我们结帐的时候了——1994年我们明白自己能够生存;1995年是我们稳住阵脚的一年;1996年显示我们能够增长;1997年我们将向世人表明,我们将再次成为领袖,我们不再需要任何借口。”IBM这年营业收入达到785亿美元,犹如一头惊醒的睡狮,向全世界发出昔日般响亮的吼声。

郭士纳指出:“本行业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是每隔10年左右,你就有机会重新划分竞争领地。 我们眼下就正处于重新划分的阶段, 未来的赢家和输家都产生于此。”他代表IBM公司向世界宣布:“蓝色巨人”渴望最终打赢这场他们曾经输掉的战争.